從「工業大摸底」看中國工業創新水平

2024-01-22   單仁行

原標題:從「工業大摸底」看中國工業創新水平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最近,有一個「中國工業大摸底」的故事在各大平台流傳,看的人還不少,甚至還有學員轉發給我看。

它說的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有很多高精尖的行業壁壘和技術,被國外各種被卡脖子,於是,國家就來了一波 「 工業大摸底 」 ,對市場上的企業和技術進行盤點,進行資源整合。

結果發現在這個行業被卡住脖子不能動彈的難題,在另一個行業早就被解決了,但是由於大家信息並不互通,都被蒙在了鼓裡,一直到摸底才發現。

我也很好奇,在今天信息傳播這麼發達的年代,還會存在這樣的信息孤島嗎?

02

我們選了兩個流傳最為廣泛的故事。

一個就是航母上用的阻攔索。

講的是什麼呢?

我們在造航母的時候,發現造不出阻攔索,因為這根索繩要在很短時間之內,讓降落的飛機停在甲板上,所以對材料的要求很高,原來以為只有國外能造,但是人家不賣。

結果在工業大摸底里,我們驚奇的發現,原來國內的私企,巨力集團早就生產了一大堆,不僅材料參數一模一樣,國外之前還都是找巨力代工生產的。

困擾航母艦載機降落的難題一下子就被解開了。

老實講,我一看完這個故事就笑了。

這幾乎都不用去查證,就知道這個故事有問題,因為對於「航母」這種大國重器的項目來說,只有把每個環節上的問題都提前解決好,才會去啟動項目,哪有事到臨頭再去摸底,再去公開招標的?

本著嚴謹的態度,我們又去查找了一下相關資料,結果也沒什麼意外,國產航母上80%的鎖繩都是由全球最大的鋼絲繩製造企業之一,國企貴繩股份製造的。

畢竟,國家標準也是它起草的。

當然,平白無故得到流量關注的巨力也很聰明,在自己2023年宣傳片上偷偷放了點航母的照片蹭蹭熱度,給營銷造勢。

但是在正式報告里,巨力可是從沒有說過自己給哪家航母供過貨。

03

航母阻攔索的故事容易看穿,但另一個故事,還確實不容易分辨。

它說了什麼呢?

國家在開展工業大摸底的時候,發現釣魚的愛好者,人手一把碳纖維魚竿,強度甚至超越了軍方水平。

軍方一下子就驚了,我們還在苦苦卡著脖子,沒想到釣魚都能用上碳纖維了,然後一摸底,就摸到了光威集團。

這個故事真就真在,確實是光威集團突破了海外的技術封鎖,實現了國產碳纖維在一些關鍵環節上的突破。

但取得突破的是光威復材,並不是光威漁具。

人家主營業務就是做軍工業務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副業才是賣漁具。

而且,從財報里可以看出,碳纖維是一個產業鏈很長,工藝非常複雜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投入高、研髮長。

一些高端領域,比如航天航空對碳纖維的應用場景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從設計、製造、到裝備都需要匹配銜接。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碳纖維會長期受到限制的原因。

所以,碳纖維的突破也不是一兩家企業的功勞,而是在於國家的整體重視。

碳纖維在2002年的時候,被列入了國家「863」專項,從產學研用各個方面進行融合突破,光威復材也是在那個時候被列入進了項目當中,在軍工應用的牽引之下,逐步發展壯大,緊跟著軍工的需求發展。

所以,到現在,軍工也是光威復材占比最大的核心業務,

04

其實,我們把故事講完就能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特徵,虛虛實實,再加一點反轉的情節,讓我們聽起來特別爽,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民族自豪感。

當然,我們確實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突破,值得自豪。

但這並不意味著,突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實現科技升級、產業升級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

如果大家有印象,在元旦的新年賀詞當中,關於科技創新部分,講到了具體的產品,原文是這麼說的:

"經過久久為功的磨礪,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鬥者」號極限深潛。

國貨潮牌廣受歡迎,國產新手機一機難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給中國製造增添了新亮色。」

也就是說,從國家層面認可了八個工業創新產品,C919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神舟飛船、極限深潛、國產新手機、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

他們每一個的結果都來之不易,就像國產大型郵輪,即使是在技術引進的背景下,依然用了13年才完成了最後一塊拼圖。

像我們熟悉的國產新手機,華為Mate 60 pro更為艱難。

過去,華為只需要做好晶片的設計,利用台灣的半導體製造產能,就能在高端手機市場跟蘋果硬碰硬。

但是,美國的制裁改變了一切,華為開始投入資源扶持大陸的晶片製造業,從高校聯合研發,到產業鏈上游尋找夥伴。

華為用四年多的時間,一步一步完成了艱難的升級,不僅是100%成為了國產製造,底層的作業系統也疊代成了鴻蒙。

作為創業者,其實我們能夠看到未來的一景,接下來,在各個領域實現自主研發,完成國產替代的趨勢一定是大勢所趨。

這是一個不斷求索,不斷開放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藉助於各方力量,從科研先驅的研究,到供應鏈上下的配合,再到企業為具體的產品和應用場景投入無數資源,經歷不確定性的偉業。

2024年,是屬於科技創新的一年,希望我們能看到更多的企業和產業實現突破,走向專精特新,藉助「網際網路」這個天配,能夠讓我們的生意既專也大。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