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瘋子」之間到底距離多遠?看看他們就知道了!

2019-05-14     西門君不吐槽

大家好我是西門君,每天幾分鐘,為你解密生活中的傳播學。

這兩天我在看顧城的傳記,一想到作為「朦朧派詩人」代表人物的他,最後的結局居然是殺妻自縊,便無限唏噓。

顧城是天才嗎?能寫出《一代人》《黑眼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等膾炙人口詩作的他,當然是天才。那他算是瘋子嗎?我覺得也算,畢竟他生命臨終前的行為,也太瘋狂了。

前幾年國內有本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書籍非常流行,據說作者多年來保持跟精神病人的接觸,因此算是相當了解這一群體。他筆下的精神病人有著異於常人的想像力,經常做出令人匪夷所思卻又驚嘆不已的舉動。

我無法那些故事的真或假,但是絕對符合我們平常對精神病患者印象——思路清奇,行為舉止難以捉摸,極易出「天才」。

那麼問題來了,「瘋子」和「天才」之間,到底相隔多遠?對此,心理學家西蒙頓的看法是,「瘋子」和「天才」之間,說近也近,說遠也遠,但是無論如何,兩個群體確實有個共同點,那就是「認知抑制解除」

我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認知抑制」。在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接觸到數以萬計的信息,而大腦的注意力能夠處理的信息,據說也就是每秒50個比特。你可能沒有概念,我這麼說吧,一部高清電影,一秒產生的信息就有幾百萬個比特。這就意味著,為了避免大腦的超負荷工作,我們必須大量地忽略信息。

比如,你出席一個宴會,可能會重點看每個嘉賓的臉和裝扮,而不會注意每個人的衣服上有幾顆組扣。或者你的同學剃了一個短髮,你會注意他的髮型的變化,而忽略他幾乎不變的口頭禪。這種自動忽略和篩選信息的本能,就叫做「認知抑制」。

「認知抑制」是把雙刃劍,一方面保護我們普通人的大腦得以正常運轉,一方面卻也束縛了我們創造力思維的迸發。

而「天才」和「瘋子」之所以鶴立雞群,就是因為他們能做到「認知抑制解除」。比如牛頓,別人被蘋果砸到了腦袋,第一反應是罵娘,可是他卻會沉思蘋果落下的原理,從而推導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再比如,柯南道爾筆下的大偵探福爾摩斯,無論再怎麼細微的蛛絲馬跡,都逃不過他顯微鏡般的眼睛。

天才可以從微不足道的線索中尋覓到靈感,而瘋子也會關注極易被忽略的細節,那麼,兩者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西蒙頓給出的回答是,「智能」。如果一個人的智能高,他就能在「認知抑制解除」之後,二次篩選成為自己的靈感來源。而那些智能低,認知抑制解除水平又特別高的人,他的大腦會被大量不重要的信息和幻覺轟炸,無法正常控制自己的想法,就這麼淪為了一個瘋子。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瘋子」和「天才」之間,到底相隔多遠?答案是,一線之隔。就看他是否能夠完全駕馭「認知抑制解除」的能力。

今天的宣講的內容,對我們普通人的意義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可以重新審視「瘋子」和「天才」的差別。「天才」往往具有不瘋魔不成活的特點,但是「瘋子」卻不一定都能成為人中龍鳳。

其次,我們應該培育自己對於生活細節的敏感度,解放自己的「認知抑制」。不用害怕大腦負荷不了,因為它的機能比我們想像的強大的多。我們使用的越頻繁,它的信息消化闕值也會越高。

當然,老祖宗也說了,「過猶不及」,希望你不會因為強求自己成為天才,逼迫自己吸收大量的信息,結果因此失了智,哈哈哈。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商務合作請私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N5mPmwB8g2yegNDj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