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聊「談判」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聊什麼?
有人說,這是氣場的較勁。有人說,這是利益的妥協。都對。
關於談判的理論,世上有數不勝數的門派和類別。今天我向你介紹的這套方法,興起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其知識基礎來自哈佛大學,所以被叫做「哈佛談判理論」。
這套方法認為,假如將所有談判的場景做拆分,我們可以得到四個基礎要素。
它們分別是利益(Interests)、標準(Criteria)、選素(Options)和替代方案(No-Agreement Alternative)。
四個元素的首字母分別是I、C、O、N,所以它也被稱為ICON模型。
ICON模型在談判屆的地位備受推崇,是一套被廣泛認可的人際交往工具。這個工具既可以既可以幫忙化解生活中的小矛盾,比如情侶口角,也可以潤滑企業之間的關係,比如惡性競爭。
ICON模型里的四個要素,缺一不可。但其中居於首位的,毫無疑問是對利益的判定和共識。
那什麼叫做「利益」呢?也許聽到這個問題,你會覺得好傻:「利益不就是大家能從中獲得的好處嘛!」
乍一聽,好像是這麼回事。然而,這個觀點,不能說是錯誤,但至少是不準確——因為它將「利益」和「立場」混為了一談。
在我具體闡述兩者的差別之前,我們先來模擬一個場景。
假設你是一名幼師,看到班裡的小A和小B在爭搶一隻蘋果,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通常來說,沒經驗的幼師,會採取以下兩種方法:
一,沒收蘋果,各打五十大板。
二,把蘋果對半分,和稀泥給雙方。
第一種毫無疑問是不可取的——因為你成為了談判中的「利益終結者」。本來哪怕是弱勢方,他至少可以啃個蘋果皮。但你這麼一搞,他連蘋果皮都沒了。更別提可以吃蘋果肉的另一方了,他得多鬱悶?
第二種也許有點道理,可問題是,以後小朋友發生爭執了,你都將東西對半分嗎?蘋果還好說,可如果兩個人搶的是一輛玩具車,你也對半分嗎?
很多「幼師們」之所以會犯以上類似的錯誤,是因為沒有分清楚出談判中「利益」和「立場」的區別。
是的,在談判里,利益≠立場。所謂利益,乃是你的談判對象內心真正的訴求。而所謂的立場,則是你單方面的揣測和臆想對方想要得到什麼。
我們常說,「人心隔肚皮」。別人在想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只能拼猜測。這本無可厚非,但......「揣測」一旦過了,就成了「執念」。「臆想」一旦過了,就成了「妄想」。
我們再以一個商業場景為例。
假設你是某品牌方的媒介,找到一家廣告公司做宣傳。你提了一個要求,然後開了一個價格。你胸有成竹的認為,以這個價格,對方不會拒絕你的。結果沒想到,對方居然面露難色。
你心想,還好領導給了我一個議價的空間,那我就漲點預算吧。
不好意思,對方還是婉拒了。
你惱羞成怒的找到另一家廣告公司。這次你學聰明了,直接拿上次的高預算當做籌碼。這一次,對方算是答應了,但是並不爽快。
你納悶地詢問對方緣由,得到了一個哭笑不得的答案:「錢是到位了,可是......您這個『五彩斑斕的黑』真的很有執行難度啊!」
你一直以為,談判對象要的「不過是錢」,可萬萬沒想到,對方在意的除了錢,還有操作起來的難易程度。
這便是典型的「用自己的立場,錯誤地判斷了對方想要的利益。」
宣講到這裡就接近尾聲了,西門君有兩點必須要強調。
首先,利益和立場雖然不同,但不意味著你要把兩者置於一個衝突的位置。兩者在某些場合,還剛好就是吻合的。比方說有些人就是覺得一隻蘋果對半分蠻好,你能說啥?
其次,別太把自己的行業經驗當做談判的「驗金石」。經驗大部分時候當然是好事,可以讓你看破一些談判里的「詭計」,少吃點虧。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它會讓你在溝通過程中不願意走出自己的執念,從而錯誤地判斷了對方真正的所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Czom4BMH2_cNUg0iz-.html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商務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