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對肆虐全國的肺炎疫情無動於衷?

2020-01-29     西門君不吐槽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最近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人們都渴望這場噩夢早點過去。

在這場漫長的等待的日子裡,有人惶恐,有人祈禱,這都很正常。然而,這時卻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傳出,譬如:

「哎,大家何必自己嚇自己呢?」

「樓下遛個彎都得戴口罩,至於這麼誇張嗎?」

「我們鄉下沒有患者,不用太緊張的。」

一言以蔽之,他們對這場疫情似乎「不以為意」,甚至還有點嘲諷的態度。

該怎麼解釋這群人的心理?難道僅僅是給他們扣上「沒心沒肺」的帽子?

真不能這麼簡單粗暴。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雷同的新聞不斷地重複出現,也就是所謂的「刷屏」。消息的流通本無可厚非,但它的「爆炸式」屬性,特別是社交媒體上帶有情緒的言語,會給信息接受者產生相當大的心理負擔,甚至磨耗了他們的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在社交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會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樂人所樂,憂人所憂。

而同理心日漸喪失的結果,便是產生了一種叫做「同情疲勞」的心理保護機制。顧名思義,就是他們會因為對壞消息產生了免疫,而變的麻木不仁。

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天災人禍卻無能為力的時候,這種「同情疲勞」會被幾何級的放大。

也許你會問,「雖然我也看到了很多喪的消息,但我覺得自己還是保持一顆善良的心呀。他們至於這麼矯情嗎?」

話不能這麼說。每個人同理心的上限闕值是不同的,尤其對那些天性敏感的人(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玻璃心)來說,根本就見不得一丟丟負面的新聞。

一旦同理心的損耗接近了極限,我們的大腦就會釋放出一種信號,驅使我們遠離甚至抗拒令我們不安的消息,這便是「同情倦怠」。

兩者的差別在於程度。你可以把「同情疲勞」為我吃飽了,所以不想吃了。而「同情倦怠」則更嚴重——我不僅不想吃,甚至產生了厭食症,看到事物就作嘔。

無論是「同情倦怠」亦或是「同情疲勞」,其實都是人類的本能,我們不該枉加譴責。

文始那些看似「冷血」的人,其實他們一開始也是關心同胞和疫情的,只是當類似的消息如潮水一般湧來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像駱駝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以為如此這般便能逃避現實。

另一方面,在最近刷屏的幾篇爆文之中,不乏許多煽動情緒或者帶節奏的文字,有些甚至就是赤裸裸的謠言。

在「傳謠」和「闢謠」來回切換的過程中,我們中的許多人受夠了這一切,於是主動或者被動地將同理「卸下」,並隔岸觀火,甚至冷嘲熱諷。

用思想家阿侖特的話說,這便是集體無意識下的「平庸之惡」。

當然,西門君今天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去譴責誰,更不是暗示你不要去關心疫情,而是希望你在關注時事的時候,也別忘了體察自己的情緒和心理波動。

如果當你感覺看壞消息有點「疲勞」的時候,請及時遠離它們,給自己找點樂子,或者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實在覺得悶得慌,下樓遛個彎也不是不可以(記得戴口罩!)

請記住,我們每個人只有把自己照顧好了,這個世界才會一起變的更好。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qLs8G8Bgx9BqZZIKL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