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一部質樸的紀錄片,卻道出了窮苦人家孩子艱難的求學路

2021-05-10     娛樂捕捉者

原標題:《出路》:一部質樸的紀錄片,卻道出了窮苦人家孩子艱難的求學路

一篇中科院的博士論文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在論文中《致謝》部分,這位博士講述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從窮苦的小山溝到如今的中科院,尤其是那一句:「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真情實感感人肺腑。

博士論文的走紅,道出了寒門難出貴子的心酸。高考制度似乎是貧苦人家孩子走出去的唯一出路,這不得不得讓我想起了一部紀錄片《出路》

故事由一場決定命運的高考開始。

這是本片的主角之一王盼,和她的母親,王盼的母親右手殘疾,家境貧苦為供王盼讀書,不得不出來做搬磚的苦工。

今日是高考出成績的日子,王盼打算去縣城查成績……

王盼高考只考了388分,她抱著同學失聲痛哭,對於她來說,高考是她唯一走出去的機會,她認為這是唯一的出路,高考落榜的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回到家裡,王盼深知自己成績不好,告訴媽媽不想念書,想打工補貼家裡,但得知王盼成績的王盼媽媽,並沒有對訓斥王盼,而是認為王盼很努力只是沒有發揮好,堅持希望王盼讀書。

這是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民辦高校的畢業生萬超。萬超正在面臨求職工作的問題,他對未來信心滿滿,精心製作了簡歷,準備去公司投遞。

然而萬超卻在求職過程中處處碰壁,公司都已不是211和985來拒絕萬超的簡歷。

這是影片的第三位主角,民辦學校的老師王振祥,211畢業的他,現在負責一所民辦學校的教學和招生工作,每年都需要去全國各地進行招生活動。

王振祥嚮導演透露,這樣的學校往往是去貧窮的地方招生,因為城市的小孩不上當。民辦學校的學費雖然十分高昂,但是貧困人家為了小孩上學,會賣豬賣羊甚至會賣房子,也要讓小孩去讀書,因為他們堅信,讀書就是出路,讀書才能走出大山。

王振祥每次開招生演講,都繪聲繪色地誇讚學校的種種優勢,而這些優勢往往是學校的虛假廣告,本科畢業的老師說是博士畢業,數量眾多的師資照片是湊數的,老師在網上學一些技能第二天在將給學生以及虛假的優秀校友等等。教育產業化給無疑帶來的不是學校而是企業,這些披著學校殼的企業,目的不是教書育人,而是盈利。

另一邊,萬超終於面試成功了一家大公司的崗位,欣喜若狂地準備入職。

這是一份白領工作,雖然體面,但一個月工資僅僅有1500塊,萬超光租房就要花去500,一個月下來寥寥無幾。最後公司老闆以不適合崗位工作為由辭退了萬超……最後萬超房子租好了卻沒有了工作,現實的壓力和絕望,讓一個樂觀陽光的大男孩禁不住在眾人面前痛哭。

無奈的萬超只好繼續尋找工作,現實是殘酷的,第二份工作,在試用期會在十幾個人中只挑選兩人,幾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每個人稚嫩的臉上都多了幾分惆悵,抱怨著社會和生活的不公,紛紛表達對未來感覺不到希望。

而另一條線索,王盼一家因填報志願的問題,大吵了一架,喝了酒的父親責罵王盼沒考好,王盼怪父親沒有文化,怪他生下了自己。

王盼的父親性格暴躁眼界狹窄,一味地責怪女兒,把走出去和致富的希望,寄託給自己的後代,忽視家庭教育。而王盼的母親,高中學歷,深知這個社會需要學歷和技術傍身,竭盡全力去支持女兒讀書,

專科的學費對於王盼的家庭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因此王盼媽媽辦了升學宴,邀請親戚們去參加,以此來支付學費。388的分數考專科大張旗鼓地來辦升學宴,在外人看來似乎有些難堪,但是對王盼媽媽來說,這卻是一條難走的「出路」。

一年兩萬多的學費,對這麼一個貧困的地方來講是一筆天文數字,但在親戚鄰居之間的互幫互助,總算是湊夠了學費,這也讓我們看到了貧困農村地區人民人與人之間真摯難得的情感,以及人們渴望走出去的強烈執念。

在影片結尾,王盼媽媽輕撫女兒的臉龐,唱起了自傳式的歌謠:「一歲時兒犯煞星, 豬兒發瘋將我咬, 十指連心留一根, 看著別人把學上, 羨慕嫉妒滿我心, 唯望背包上學堂, 母親淚水如雨滴, 女兒為何不明白, 將這事兒看不清, 支筆尚且不能握, 又要怎樣寫文書……」送女兒上了通往大學的火車。而萬超又被公司辭退,繼續走上了求職之路,王振祥也辭去了教師的工作。

《出路》是以三條線索,講述了以教育為主題的故事,三位主角分別處於教育系統的不同階段,這樣總體構思,讓王盼的命運更具悲劇性,畢業生萬超就業處處碰壁,211畢業生為工作違背良心,王盼的出路似乎又是迷茫的。

事實上影片中的悲劇是教育產業化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所引發的,這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末,當時我國內需不振,供需平衡嚴重失調,致使教育經費緊張,教育供給嚴重不足。教育大規模擴張,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非義務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入學率大幅攀升,必須大規模增加教育投入,擴大教育供給。

許多人認為增加教育的投入與供給就必須進一步改革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方向是教育產業化、市場化,學校企業化,通過大幅度提高學費標準,大力發展高收費的民辦學校,從根本上擺脫教育經費短缺,教育供給不足的困境,使教育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但也產生了大學生就業難、民辦高校學費高、教育資源差距大等副作用。

博士畢業論文的走紅,一方面從窮孩子到中科院博士屬實讓人敬佩佩服,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寒門出貴子的不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yF0UnkBrsvY2_UuOD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