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給大家推薦好看的作品啦!不過這次推薦的既不是電影也不是電視劇,而是一部紀錄片——《史前星球》(Prehistoric Planet)。
「史前」兩個字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原始社會,但這部紀錄片里的「史前」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往「前」,在《史前星球》里,別說人類,連哺乳動物都還是個「弟弟」,因為紀錄片所講述的是史前巨獸——恐龍。
估計有不少朋友看到「恐龍」兩個字就已經按捺不住想要去一窺究竟了,不過先別急,這部紀錄片可跟以往的「恐龍紀錄片」不一樣,如果讓美叔形容的話,這簡直就是恐龍版的《動物世界》或者說是科普版的《侏羅紀世界》(Jurassic World),那以假亂真的製作水平妥妥地可以算作頂尖的了,每一幀都肉眼可見地在燃燒經費。
《史前星球》一共5集,由Apple TV+出品,目前爛番茄新鮮度100%,爆米花指數97%;IMDB評分9.2;MTC評分85;國內豆瓣評分9.6。毫不誇張地說,這部紀錄片可以算作近十多年以來關於恐龍的最好的紀錄片。
《侏羅紀世界3》劇照
選擇這個時間點兒放出這部紀錄片,美叔總覺得Apple TV+這小子憋著壞心眼兒呢,6月10號《侏羅紀世界3》(Jurassic World: Dominion)上映,大家以前去看《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也不是奔著帥哥美女,而是去看恐龍的,現在恐龍提前來了。而且如果提前看了這部紀錄片,到時候再看《侏羅紀世界3》,估計就只剩下找茬了,畢竟電影跟紀錄片在科學嚴謹程度上肯定是不一樣的。
好了,咱們說回正題,這部紀錄片到底哪裡好看呢?
頂尖製作水平
前面說過,《史前星球》跟之前的「恐龍紀錄片」不一樣,以前的恐龍紀錄片基本上都是化石、主持人口播、CG動畫、PPT動畫等混搭在一起,而《史前星球》除了在開頭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老爺子露了個面,剩下的時間全都是CG動畫。
《侏羅紀世界3》劇照
可能有不少朋友會說了,CG就CG唄,又不是沒見過CG恐龍,還能比得上《侏羅紀世界》?你別說,還真比得上。
就這精細的製作水平,美叔甚至一度懷疑節目組是不是發明了時間機器穿越回去拍的實景:從光影到動作,一切都那麼真實,真實到讓人以為這確實是拿攝像機拍出來而不是用CG做出來的。也難怪有朋友評論這部紀錄片的時候說:要給攝影小哥加個雞腿~
用紀錄片的風格拍恐龍
這是《史前星球》的另一大特色。我們之前看過的紀錄片,大多數是以現有的化石為基礎,向觀眾講述通過化石推理出來的故事,這種形式其實更像科普。而《史前星球》則不同,這部紀錄片向觀眾展示的是恐龍種群的生活,就像《動物世界》那樣。
比如第1集開頭的時候,雄性霸王龍帶著5隻幼崽橫渡到小島上覓食這一段,先是落後的幼崽被滄龍捕食,接著幼崽踩海龜以及雄性霸王龍護食等等,這一段有著明顯藝術加工的成分,既有緊張的捕食鏡頭,也有霸王龍幼崽充滿「童趣」的表現,向觀眾展現出一幅恐龍時代「奶爸帶娃」的場景。
再比如第2集裡面偽裝成雌性翼龍的雄性翼龍給「老大」戴綠帽子那一段兒,也非常的戲劇化:這隻偽裝後的雄性翼龍正在「老大」地盤尋找下手目標呢,好巧不巧,它竟然被「老大」給看上了,「老大」非常熱情的向它跳了一支求偶舞蹈,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整部紀錄片就是用這種非常寫實的方式向觀眾展現出這群地球上的昔日霸主是如何生存、繁衍的。
不過可能是因為看多了「化石類」的風格,在觀看《史前星球》這部紀錄片的過程中,每次出現「事件」,美叔腦子裡總會想:這是真實的恐龍會這樣嗎?有化石證據嗎?這段劇情按理說不會留下化石啊,節目組是怎麼知道的呢?
這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都怪你們製作得太真了!開玩笑,其實看到第3集的時候美叔就已經適應了這部紀錄片的風格,不再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了。
最新最科學的恐龍外觀展示
我們都知道,自從恐龍化石被發現並被定義為一個物種之後,隨著新化石不斷被發現,恐龍的外形一直在變化。但由於影視作品對待科學的態度以及劇情需要,我們在大多數影視作品中所看到的恐龍並不是「最新」或者「最真」的。比如《侏羅紀世界》裡面出現的恐龍,為了增加戲劇效果肯定外形會比真實情況更加「兇殘」。
而《史前星球》則向觀眾鮮活地展示了最新的恐龍外觀,比如霸王龍幼崽身體表面覆蓋著細密的毛髮,而成年霸王龍的毛髮則要稀疏很多。能夠看到這麼多「真實」的恐龍出現在眼前,對恐龍愛好者來說,不啻於一場饕餮盛宴。
恐龍啊,那麼大個兒的恐龍啊
誰心裡沒個恐龍夢呢?誰不願意看恐龍呢?雖然上面說了這麼多,但美叔覺得,光憑「恐龍」兩個字兒,就已經能夠吸引不少朋友關注了,更何況這部紀錄片由「品質保障」大衛·愛登堡參與製作,喜歡恐龍的朋友要是不看,那鐵定虧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