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分伴侶治療紀錄片,揭露「親密關係」的真相

2023-08-14     簡單心理

原標題:豆瓣9.2分伴侶治療紀錄片,揭露「親密關係」的真相

你是否觀察到,親密關係中總是存在「一方焦慮,一方逃避」的組合?

焦慮者抱怨:我感受不到親密。

迴避者抱怨:你的需求太高,我無法滿足。

追逐者(pursuer)VS 疏離者(distancer),也是伴侶諮詢中最常見(也最具挑戰性)的動態之一。

在浪漫關係中,當一個人覺得 ta 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伴侶卻不屑一顧時,這種動態就會出現。「追逐者」不斷從伴侶那裡尋求特定的情感或行動(比如關注、保證、性愛),而「疏離者」則迴避伴侶的要求,甚至在沒有明確溝通的情況下劃定界限。

在一部評分高達 9.2 的紀錄片《伴侶治療》中,伊萊(Elaine)和德肖恩(Desean) 這一對夫婦的互動,就是典型的追逐+疏離模式。

而出演該片的伴侶治療師,是臨床心理學家 Orna Guralnik博士。她擅長精神分析,是一位溫和且堅定的專業人士。

今天我們就從這部片子來聊聊, Guralnik 如何干預親密關係里的「貓鼠遊戲」。

01

追逐 VS 疏離:一方步步緊逼,一方節節後退

伊萊和德肖恩結婚十多年了。「e 人」伊萊熱情有活力,「i 人」德肖恩沉默而穩重。剛開始,他們被一種「互補」的感覺吸引,但隨著時間流逝,這種「不同」卻成為了困擾。

比如他們最近的一次爭吵:

伊萊總是需要德肖恩立刻回消息、接電話,哪怕他在工作。德肖恩很受不了:「你一天給我打 20 次電話,每次還沒啥重要的事」。

但伊萊覺得:有溝通需求是很合理的。

「他的確忙,但連 CEO 們都會接老婆的電話。而且他就算呆在家裡,也是坐在沙發上盯著盒子看,不覺得和我有交流的必要」。

這種事發生過很多次。另一起類似的衝突,我們暫且叫它「周六早起事件」

德肖恩是個保險經紀人,有次他客戶的親戚死亡,在周六早上他爬起來去了客戶的葬禮。

伊萊認為這不可理喻,因為他「從來不肯為自己在周六早起」。為什麼他寧願去一個陌生人的葬禮,也不在乎妻子的需求?

很明顯,伊萊「感受不到對方的親密」,認為丈夫不關心自己。她的核心痛苦是:「作為你最親近的人,我在關係中沒有優先級」

德肖恩說自己曾經「經常讓步」,(為了不要吵架而)迎合她的要求。但現在自己突然不想這樣了。因為他一方面認為「自己不夠好,我真的無法提供你需要的愛」

另一方面,他的內心累積了很多的憤怒、怨恨和敵意。這些東西突然涌了上來,「我不幹了」。在感到痛苦時,他想到的是分開。

來看看諮詢師 Guralnik 是怎麼做的:

她向這對夫婦指出了兩者關係中的「貓鼠模式」:他越後退,她就越覺得被拋棄;她越感受到拒絕,就越追著他不放。

在這種關係裡面,毫無疑問你們的痛苦都是真的。但是你們「把事情分化成了各自的極端版本」。

02

追逐者伊萊:無意識地對某個中性事件進行「創傷化塗改」

為了應對壓力事件,追逐者和疏遠者之間通常有一種典型的關係動態:對於疏遠者,追逐者要麼試圖使關係之間的距離「逼近」;要麼表現出憤怒或批評,將對方趕走(Guerin 等,1987)。這種「雙人舞」可以讓兩個人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感,確保互相無法親近起來。

諮詢師 Guralnik 一針見血地告訴伊萊:雖然我們都想在親密關係中被關心,但她的方式(即追逐親密的行為)沒有奏效。

在這件事情中,即便德肖恩不去參加葬禮,那也「並不是關心,而是順從」(德肖恩點頭認同)。

Guralnik 讓伊萊意識到,她的痛苦是真實的,然而「感受」不等於「真相」

參加客戶的葬禮 ≠ 你被拋棄了,愛消失了,他一點都不在乎你。某個中性的事件發生了,但伊萊的思維模式會習慣性地將之曲解為「威脅死亡的事件」。

在隨後的展開中,伊萊傾吐了她生命早期的一些混亂、被拋棄、被暴力對待的生命體驗。她逐漸發現,自己是如何將普遍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投射到對方身上的。

諮詢師的這一步干預(專業詞叫「分化」),可以幫助伊萊控制焦慮——也可以讓她發現自己的感受並不是「此時此地」的,而是一定程度上與過往經歷中被拋棄和拒絕的恐懼有關。

03

疏離者德肖恩:不能表達的憤怒會「泛化為敵意」

相對追逐者來說,疏離者在關係中常常是隱身和「不那麼凸顯的」。德肖恩以為自己沒什麼問題,來參加伴侶治療「主要是因為伊萊」,他說自己不想再「獎勵」那種不合理的行為。

但 Guralnik 溫和地指出了他的「潛台詞」:我猜,你將「迴避(retreat)」視作一種懲罰?(不想獎勵的反面,即為懲罰)

這對夫妻沉默了,伊萊幾乎流淚。他們艱難地發現:在這段岌岌可危的關係里,竟隱藏著如此負面的感情。

事實上,德肖恩的迴避傾向表現在很多方面:

他為了避免吵架,所以「儘量減少互動」;

他不能順從對方的期待,感到自己很糟糕——但他並未向對方表達過這種感受,而只是背著妻子默默加工這種情緒。但這種情緒只會變成更糟糕的東西(不能表達的拒絕,會泛化為更普遍的貶低和敵意,這一點當事人甚至可能覺察不到)。

在追逐 VS 疏遠的腳本里,追逐者往往用情感戲劇(看似非常誇張和戲劇化的行為)取代親密關係,疏遠者用權力鬥爭取代親密關係(Shaddock,1998)。

德肖恩沒有發現,迴避(沉默,或乾脆走出房間不面對)也是一種權力。迴避作為「權力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無益於親密關係動態往健康的方向轉變,反而會激怒伊萊,讓她做出更不理智的追逐行為。「就像一扇敲不開的門,只好敲得更大聲」(伊萊點頭認同)。

諮詢師所理解的親密關係的障礙,並不完全是「哦,我不能與人建立關係,我不能結婚」,而在於「我能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動態語言化,具體化,能夠與對方進行交流」

在後續的談話中,Guralnik 逐漸發現,德肖恩之所以想離婚,不單是因為迴避和厭惡衝突,還因為他一貫秉持的創傷性思維模式:「一旦讓對方失望和傷心,我就再也不值得被愛了」

至此,德肖恩終於來到了治療中的關鍵時刻。

疏離者之所以要用強有力的防禦姿勢(迴避)來捍衛自己,是因為他與追逐者一樣,內心存在尚未被發現的潛在焦慮。

04

「貓和老鼠」隱秘的相似性:對親密的恐懼

追逐者和疏離者看似非常不同:

焦慮依戀反映了對親密關係的渴望,以及對被重要他人拒絕或分離的擔憂;而迴避依戀反映了對自力更生的強烈偏好,以及與他人親密的不適(Brennan 等,1998)。

但學者 Napier(1978)認為,兩個人之所以選擇彼此,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著隱蔽的相似之處,即對親密關係的共同恐懼——追逐者「恐懼被拋棄、被分離、被拒絕」,疏離者「恐懼被吞沒、被融合、被支配」。

家庭治療師 Michael P. Nichols 認為,截然相反的事物似乎具有吸引力,但隨著時間推移可能會變得令人討厭。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互補性」帶來的吸引力恰恰反映了一種無意識的自我厭惡。換言之,如果對方某個特質如果非常吸引你,這可能與你對自己(或家人)的失望不無關係。

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做一件事:把自己無法觸碰的情緒交由對方來「補全」,這樣他們自己就「不必變得完整」。這兩種類型的人結合在一起演變成的追求±迴避腳本,實際上是各自應對童年時期「遺棄」或「入侵」問題的防禦方式(Shaddock,1998)。

Fogarty(1979)寫道,每個疏離者的內心深處都是追逐者,每個追逐者的內心深處都是疏離者。治療師不應該認為「追逐者」更追求親密感,雖然看起來可能是這樣。

隨著治療進入尾聲,伊萊說:她現在能夠意識到,過去的痛苦依然在影響自己,導致她對伴侶缺少信任。雖然很難,但她現在嘗試為自己的畫板加入新的色彩,而不總是進行「創傷化塗抹」了。

德肖恩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穫是:擺脫了對伊萊的憤恨和敵意(是的,他第一次坦誠了自己的敵意。他承擔起了自己在權力鬥爭中的責任)。

他們笑著說,他們還會學習 Guralnik 的溝通方式。吵架了沒關係,重要的是問問彼此:這種舉動背後意味著什麼?我們真正的需求是?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這樣,但能不能用不防禦、不指責的語言來表達?

Guralnik 沒有告訴他們「該不該離婚」,因為這不是伴侶治療師的任務。

事實上,專業的諮詢師不會「建議你們分手」或「建議你們和好」。諮詢師關注的是「衝突發生的過程(process)」而不是「衝突的具體內容(content)」。

雖然很多伴侶看似在為一件很具體的衝突吵架,但更重要的是你們溝通的風格或特定的「過程和模式」。

想要從困境中脫身,你們都要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看到自己需要在關係中承擔的責任,並做點什麼來改變這種狀態,而不是把責任一味地推向對方。

事實上,在伴侶治療中,認為「只要對方改變,我也會跟著變;只要對方改變,我們就不會如此痛苦」的說法十分常見。人們沒有意識到,親密關係創造的是一種「互動系統」,一種社會關係的最小單元,兩人應對衝突的方式會共同影響關係。

伴侶諮詢師的作用是:加深你們對當下困境的理解,促使親密關係中的每個人向內看。聆聽自己,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同時不必把伴侶推開。

也許,這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親密」的真相。

參考文獻

————————

Betchen, Stephen J.; Ross, Joellyn L. (2000). Male pursuers and female distancers in couples therapy.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 15(1), 15–31. doi:10.1080/14681990050001538

Sheinbaum T, Kwapil TR, Ballespí S, Mitjavila M, Chun CA, Silvia PJ, Barrantes-Vidal N. Attachment style predicts affect,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daily life. Front Psychol. 2015 Mar 18;6:296. doi: 10.3389/fpsyg.2015.00296.

麥可·P. 尼科爾斯,《消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2021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伴侶治療》第一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a5e972d025352b1d3bd11fb314d5c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