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永遠叫不動沙發上的老公?家裡那個「高功能」的人,往往很累

2022-05-20     福林媽咪

原標題:為啥永遠叫不動沙發上的老公?家裡那個「高功能」的人,往往很累

文丨福林媽咪

前兩天跟一個生娃不久的學妹聊天,我見她朋友圈經常秀恩愛,就問她,婚後生活還不錯吧。

她嘆了口氣說,好什麼呀,老公什麼忙都不幫她,一下班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沒想到一個朋友圈公認的「幸福寶媽」,也會有這樣的吐槽。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最難叫醒的是裝睡的人,那麼最難叫動的,應該就是「沙發上的老公」。

一個能幹的妻子,和一個叫不動的丈夫,這是很多家庭的寫照。

很多寶媽特別納悶,為什麼老公眼裡就沒有活呢?

其實很簡單,一個家庭里,總是會有一個「高功能」的人和一個「低功能」的人,而這個高功能者往往是妻子。

家務、帶娃、工作,她樣樣能幹,看不得地板上有頭髮,洗手池旁邊有水漬,髒衣簍里有衣服;不允許孩子吃將就的食物,不允許孩子穿不幹凈的衣服,也不允許孩子有不好的行為舉止……

她的底線總是很高,於是她總是很焦慮。

所以她需要做的事情就多,做的事情多,於是總是覺得自己很疲憊。

她希望伴侶幫自己分擔一些事情,但伴侶經常不喜歡接受這樣那樣的指示,不喜歡做這些事,於是她就會去指責另一個人,覺得他不配合,太懶惰。

但是低功能的那個人,他也會覺得自己很委屈,不明白對方為什麼要讓生活這麼累,甚至還會消極抵抗,越來越躺平。

簡單來說就是,我覺得這個地板不算髒,可以不拖,而你覺得這個地板髒,非要拖,而且你非要讓我來拖……

低功能的人不願意去做,高功能的那個人就會因此衍生出很多情緒來:你不願意為家庭付出、你不願意體諒我、你又髒又懶又自私……

兩個人會陷入爭吵,一個人抱怨越來越多,另以個人對抱怨越來越視而不見,問題也就越積越深。

高功能的那個人什麼都得自己干,功能越來越高,而另一個人呢,因為對方是一個高功能的人,他就會變得越來越低功能……

兩個人的標準不一樣,彼此無法認同,家庭當中很多爭吵,都與此相關。

那到底按照誰的標準來呢?

躺平還是講究,誰也說服不了誰。

那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好像有點難。

但其實也沒有那麼難,答案無非就是四個字:互相理解。

男女之間總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導致無法彼此理解。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提問,問做家務真的很累嗎?

其中一個回答說,他不明白為什麼妻子每次打掃衛生都花費那麼長時間,還總是喊累,比如收拾廚房,明明在做完飯的時候順手擦一下灶台就可以保持乾淨,頂多30秒……

前排評論都是在表達同感的。

如果是一個沒有負責過一個家庭家務的人,看到這個回答一定覺得這位男士說得不錯,而且能想到做完飯順手擦灶台的,已經很難得了。

但事實哪有那麼簡單。

你之所以可以用30秒就擦乾淨一個灶台,一是因為你做的飯很簡單,二是因為有人定期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徹底清洗,如果只是日常維護,那麼30秒當然足夠了。

但是如果長年累月的不清理,而又一日三餐做飯,每頓四菜一湯,不出一周,你看看灶台會髒成什麼樣?

更何況,如果家裡有個孩子,那家務的困難模式會直接上升為地獄模式,累是真的累。

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男女在很多事情上,是由於客觀原因導致的無法互相理解,有些事情就是沒有經歷過就不會明白,這是男女都會有的局限,而不是對方「不可理喻」。

在《幸福三重奏》節目中,陳建斌和蔣勤勤夫妻就完美演繹了這個難題。

蔣勤勤是一個有些許潔癖的人,而陳建斌則能不動就不動。

拍攝期間正值蔣勤勤懷孕期間,她指揮陳建斌幹活,陳建斌也是不願意動,一度把蔣勤勤氣哭。

但是在棚里拍攝期間,陳建斌老師一席「感言」,說得非常到位。

他說蔣勤勤在家裡更挑剔,比如妻子不允許剛從外面回來的他坐到沙發上或者床上……

一開始,他的確覺得這是吹毛求疵,根本就不能稱其為一個理由。但後來,他漸漸地在生活中發現了其中的好處,當你注意衛生的時候,你的家裡就會變得很乾凈,然後看到這個乾淨的家庭,你的心情就會變得很愉悅。

他說:「有些時候幸福來自於約束,而不是來自於放縱,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蔣老師對我的要求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所以說,標準不一的人,不是不能和諧相處。

一個家庭中,底線低的那個人,要能夠理解並感謝底線高的那個人的付出,只要做到這一點,對方的火氣立馬能消一大半。

而作為高低線的那個人,也要理解對方認為一些事情「沒必要」較真的想法,如果想動員另一半幫自己一起達到高標準,完全可以講究一些方式方法,這樣往往也能避免生活中一大半爭吵。

只有互相理解,共同經營,生活才能越來越好,這就是所謂的愛自己,愛彼此,愛家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972abd3774a8547a1a7ddfd312319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