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詩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它出自魯迅之口。從小學到大學,語文課本里一直都有這位大文豪的文章,藤野先生、阿Q、祥林嫂、閏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都來源於他妙筆之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支「妙筆」不僅能寫詩文,也極善書法。
許壽裳在《魯迅先生年譜》中寫道:「先生著譯之外,復勤於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前幾年,魯迅先生的手稿、信札還拍出過幾百萬元的價格。2016年,他寫給陶亢德的親筆信《致陶亢德信札》,在嘉德秋拍以655.5萬元成交;同年,他的《古小說鉤沈》手稿又拍出690萬元,這價格已經逼近古代書法名家了。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才,清光緒七年(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其父祖均為傳統文人,也是他的書法啟蒙老師。年紀稍大,魯迅進入三味書屋學習,師從壽鏡吾,他碑帖融合的書風,影響了魯迅,同時也培養起他抄錄書本、研究古字的興趣。
這一興趣影響了魯迅一生,他收藏了近六千件古碑原拓,且多是隋代以前的碑刻,晝夜練習、謄寫,蔡元培曾說:「他(魯迅)雜集會稽郡故書,校《嵇康集》,輯謝承《後漢書》,編漢碑帖,六朝墓誌目錄,六朝造像目錄等」,因此「碑體」渾厚質樸、方正峻拔的字型結構影響到了他的創作。
魯迅早年書法受「帖學」影響較大,以顏、柳練起,並取法魏晉小楷,此時他的字筆畫工整凝重、端莊大氣。他曾自述用筆方法:「粗筆寫畫有勁易,工細之筆有勁難,所以古有所謂『鐵線描』,是細而有勁的畫法,早已無人作了,因為一筆也含糊不得。」書寫時他便注意中鋒。
幾十年抄碑經歷,使得魯迅楷、行、草、篆、隸各大字體均有涉獵,他敬佩弘一法師,也在寫字時吸收他的「稚拙體」,碑帖合一成了他的書法特點。魯迅小楷模仿鍾繇《宣示表》、王羲之《樂毅論》、王獻之《玉版十三行》,方圓並用、外圓內方,體勢飽滿,頗得魏晉散淡縱逸之氣。
行草書著意於全篇章法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寓巧於拙,起筆藏露兼用,筆畫牽絲引帶,粗細、虛實、濃淡、斷連變化豐富,結字稍扁,為了字勢舒展,將個別筆畫拉長。魯迅善用圓筆,結字多為寬綽,飽滿遒勁、外拓舒展是其楷行草書法的總的特徵。想一想魯迅犀利的文章,再看他古雅的字,反差明顯。
郭沫若先生這樣評價魯迅的字「魯迅先生亦無心作書家,所遺手跡,自成風格,融冶篆隸於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而不拘攣,洒脫而有法度,遠逾唐宋,直攀魏晉。」從他的手稿中,我們也能看出其筆法暗含法度,又獨具個性。
大家對魯迅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