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楷書花費5年完成,足有3億字,據說被牛頓、愛因斯坦抄襲過
說到小楷,大家能想到什麼作品?是王羲之用來換鵝的《黃庭經》,是鍾紹京的《靈飛經》,還是文徵明的《小楷千字文》呢?這些作品的確足夠經典,但不論是篇幅還是精細程度,恐怕都很難與這部巨著相比了,它就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據說這部作品被牛頓和愛因斯坦抄襲過(並不可信),影響到了西方百科全書的編撰。
1402年,燕王朱棣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天下,正式登上權力頂峰。剛剛坐穩皇位的他,便大開殺戒,將齊泰、黃子澄、方孝孺處死,這也讓他得罪了天下讀書人。朱棣深知加強文治才能重獲文人信任,依賴文治才能江山永固。在朱元璋時期,朝廷就曾修撰類書、總括經史百家的《類要》,但朱棣看後並不滿意。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此後的五年間,由姚廣孝、解縉為首,帶領各路大臣、中書舍人、翰林院給事中總計2169人,晝夜編纂抄寫,終於在永樂五年(1407年)定稿,第二年清抄完畢。
《永樂大典》全書共有22877卷,彙集古代圖書八千餘種,累計約3.7億字。原稿中的文字以楷書謄抄而成,插圖以白描為主,它們都是這些由進士一筆一筆一絲不苟完成的。這些楷書字徑由一厘米至三厘米不等。
《永樂大典》的謄抄真正體現了「工匠精神」,作為官方抄本,它首先要清晰易讀、準確工整,抄寫生們吸取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和「寫經體」筆法,用筆細膩,筆路清晰,一筆一划都瘦硬美觀、提按分明,橫豎撇捺自然露鋒,同時要做到四面開張,結體寬綽舒展,不能有逼仄感,也不求欹側,務求端莊秀麗。
同時,這批頂級文人抄寫時,自然而然避免了狀如運算元的單調,比如轉折筆畫的切筆、頓筆、方圓交替,以及楷中帶行等,穩中求變、剛柔並濟。《永樂大典》抄寫時也受到「二沈」書風影響,此時「台閣體」初步形成,還沒有陷入日後的板滯,因此,《永樂大典》書風中的秀媚之氣多源於「台閣體」對趙孟頫的學習。
《永樂大典》原稿完成後存放於何處始終存疑,學界認為遷都北京後保存於文樓內,嘉靖年間的一場大火危及文樓,嘉靖帝命人謄抄副本,副本完成後,原稿被安置在南京文淵閣,明亡以後原稿不知所蹤,僅有副本傳世。
即使是副本,也命途多舛。清末以來,官員盜取、列強掠奪,《永樂大典》有不少卷已經流失國外,現藏於日本、英國、美國、德國、韓國、越南的圖書館和博物館中。還留在國內的,大多存於北京、上海、四川、台灣省等地。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其中之一就是《永樂大典》。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