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為何符合宋朝的平水韻?如何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作詩填詞?
這個問題每次在賞析詩詞的時候都會遇到。
總有一些人滿臉鄙薄:你用宋朝的平水韻來分析唐詩,太無知了。
這種人是典型的知道一些知識點,而不思考的人。他們的態度大多是自以為是的指責,所以也就懶得回復。不過今天有朋友作為問題提出來,我們倒是可以好好聊聊。不一定要說服人,僅僅是表達自己的看法。
唐詩為何符合宋朝的平水韻?
我們知道「平水韻」是由其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但是劉淵是憑空想出來的?當然不是。韻書由何而來?音韻學從何而起?
曹魏時期,曹植失去了與曹丕爭位的機會之後,為避免猜忌,一心鑽研文學與佛學。他用自己的文學知識對佛經進行重譯整理,在這期間發現了漢字的部分發音規律,創造了「梵唄」。梵唄是中華漢字音韻學的開端。
魏晉之後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國教。在梵唄基礎上的聲韻學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韻書和研究者。
《顏氏家訓·音辭》「自茲厥後,音韻蜂出,各有土風,遞相非笑」,六朝是音韻學的大發展時期,同時期出現了大量音韻學家和韻書。這期間,漢字音調從早期韻書中的「宮商角征羽」五聲演變成「平上去入」四聲。通稱「四聲韻」。
隋代陸法言《切韻》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又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切韻》將漢字分為193個韻部。初唐,格律詩大發展,在武則天授意、許敬宗主持下,開始了官韻的制定,同時提出了平仄的概念,在近體格律詩中逐步取代了四聲韻標註,經過宮廷詩人的努力,最終制定了近體格律詩的標準。同時,孫緬編制《唐韻》,對《切韻》進行了增補,達到了195個韻部。
而平仄概念和《唐韻》正是《平水韻》的底子。
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廣韻》(《大宋重修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個韻部。但《切韻》、《廣韻》的分韻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來用。
宋末金初,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併,成107韻。同一時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個韻部。
平水韻這次韻部將近減半,到底是王文郁的手筆,還是劉淵的功勞,是否互相借鑑,都有爭議。但是因為都是平水人,所以以「平水韻」相稱是沒有問題的。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定106韻的版本為「平水韻」。這次大改之後,平水韻就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也不斷有修訂,包括今天的中華詩詞學會,實際上也是在語音變化,特別是普通話的基礎上,對鄰韻的不斷合併通用,將《平水韻》重新校訂,並收入《中華新韻》中,便於大家創作使用。
了解了韻書的發展,我們就會知道,哪個時代的用韻最講究呢?顯然是韻部越多,區分越細的時代最講究,自然是宋朝的《廣韻》,而這種過於細緻的劃分,實際上在詩詞創作中確實起到了禁錮表達的不良作用,才會有平水派對韻部的大手筆合併。將206個韻部合併成106,也就是說韻部減半了,這意味著原來大部分鄰韻都壓縮到了同一個韻部,原來因為這些細緻區別而出韻的詩詞在平水韻的劃分原則下就合韻了。
我們是以格律用韻來區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我們可以想像,在平水韻對廣韻的這次大合併中,會有多少原來不和韻的古體詩因為韻部的合併而變成了格律詩?所以大家不要因為今天我們創作格律詩需要合律,就認為古人也是這樣。格律初期的詩人寫詩,除了應制、科考的時候,大部分還只是遵從四聲韻,也就是通順清朗、抑揚頓挫的原則,至於到底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都是後人在格律規則形成之後給他們的劃分,以便進行歸納整理而已。
回到唐詩為何符合宋朝的平水韻的問題。因為唐宋中用韻部的變化是從193-195-206——106,所以只要適合《唐韻》、《廣韻》韻書寫作的詩詞,必然可以用平水韻來進行分析。因為韻部合併,原來不押韻的都押韻了,原來押韻的更不用講,不大可能語音變化到不是一個韻部。而且隨著平水韻的固定,即使後期語音變化,平水韻也不再進行調整。比如「斜」,比如各種入聲字,雖然後來官話里完全消失了,可還是遵從平水韻的平仄劃入仄音,不管你是讀幾聲。
這樣反而保證了平水韻能最大程度上體現唐音宋調以及前朝的作品風韻。
不要一看平水韻是宋末的,就嘲笑用平水韻賞析唐宋古詩的人,平水韻是宋修這個知識點你是知道了,用點腦子思考好不好?它從哪來?平白無故會出本韻書?
如何用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作詩填詞?
寫完去核對,並沒有其他方法。除非你願意將這兩本韻書倒背如流。
詞牌作為一種格律成熟之後出現的格律體,每個字的平仄都已固定,唯一比近體詩要寬鬆的就是用韻了。道理和上面講過的一樣,清人編著的《詞林正韻》也合併、簡化了平水韻。
如果平水韻是對原來簡陋的音韻系統進行大規模的增補,那麼用平水韻分析唐宋詩詞就會出現大量錯誤,但實際上唐宋之後的用韻一直都是更簡化、更通融的,用一個比當時更松的標準去分析唐詩宋詞,是不會有問題的。
那為什麼中華新韻卻不行呢?因為中華新韻基於後來的官話,可以說元朝之後的北方語言南下對唐宋舊調有大規模的改變,所以用新韻分析古詩不大合適。
我們今天在創作詩詞的時候,倒是隨意的,因為詩詞創作不但要繼承傳統,同樣要勇於創新。我們寫出不是平水韻的詩詞,標註清楚使用的新韻就可以了。
這樣更利於詩詞的傳播和影響。畢竟,就算我們會用平水韻寫詩詞,讀者可沒必要先學平水韻,再來看你的作品。
平水韻現在最大的價值就是對唐詩宋詞的賞析,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當時的詩詞寫作方法以及古典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