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和律詩如何營造意境(不談格律)?

2020-04-18     梧桐樹邊羽



詩是什麼?詩是韻文。而絕句和律詩則分別是四句和八句的韻文,它們和其他詩體的區別就在於是否嚴格遵守平仄格律。

既然不要談平仄格律,那麼實際上就是討論一篇韻文如何寫好,再簡化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的:

如何營造一篇文章的意境?

我們把這篇文章的意境營造好了,再做出詩歌化的文字裁剪(合格律),不就可以了?換而言之,文章寫不好,詩歌的意境自然也搭建不起來。

而實際上在文學體裁的意境營造中,詩歌給人帶來一種高級感、立體感、衝擊感,這其中的立體感和衝擊感就來自於格律使用架構和節奏帶來的律動。因為我們不談格律,那就不要考慮立體感和衝擊感,換句話說,如何像散文一樣營造出高級感?


開篇立意

所謂高級感,自然是從準備開始寫的時候,就要拔高我們的立意。要想意境造得好,思維高級少不了。因為散文、詩歌在文藝創作中區別於小說、議論文、說明文等文體,本身就自帶了藝術性。而藝術是來源於生活,但是高於生活的。人們創作詩歌散文,其目的性就是給讀者帶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感受。即便是杜甫在憂國憂民的時候,筆下的風景、人物、故事,也是通過了大量藝術加工的。

所以詩歌的好壞,營造意境的高低最基本的一點,就是立意要高。

而這種立意高,就是人為拔高。我們可以說唐詩流於自然,寓情於景。我們今天進行詩歌、散文創作同樣講究真情實感。但是這種真情實感——我們看到景色的感動、我們被事情、人物所感動、我們激動、勵志——其實都是現實生活中雖然平常,但是難以捕捉的靈感所在,詩人要作的工作,就是把這些靈感採擷起來,用精緻的語言,壓縮到自己的作品之中,集中、有序地打動讀者的心。

凡寫作,都是一種人為提取感情並展現打動讀者的過程。

只不過這其中手段有高低的區別。水平高的,流麗動人,水平低的,胡亂煽情。

但是其目的,其最開始的立意,決定了我們在採取藝術表達手段之後的效果。立意高的,文字搭建高,創作水平高,出來得作品意境非同凡響。立意低下的,文字水平再高,也是庸俗之作。

這其實是所有文藝創作的通則,當然也適合詩歌創作,也是格律詩的文心基礎。



意象選擇

有很多朋友認為意象是詩詞專用詞,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寫散文、寫其他類型的文章同樣會用到意象,但是我們不稱之為「意象」。

在寫散文的時候,其實也要先確定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才能保證「形散而神不散」;在寫議論文的時候,我們先要確定自己的論點,才能圍繞論點尋找有利的證據來進行證明。

這其中,表達內容、論點就是前面提到的立意,而「形散而神不散」中體現「形散」的內容和議論文的論據,實際上就是詩詞中的「意象」。只不過因為詩詞的文字凝練和精緻化,將這些事情、景色、情感固化成前人使用過的、合理想像的、奉為經典的詞語,我們稱之為「詩詞意象」。所以我以前也講過,實際上詩詞典故,也可以稱之為意象。

而散文素材、議論文論據,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都是要精挑細選的。散文意境的構成,選擇的素材描寫是不能偏離本身的「神」,同樣,議論文的論據如果與論點關係不大、甚至有害,那是絕對不能選取的。


同樣的道理,在詩歌立意之後,意象的選擇就有了依據,我們在寫詩的時候必須選取和全詩氣質相吻合的意象來進行堆砌連接。

打個簡單的比方吧,我們出去踏青,心情不錯,滿目芬芳,鳥鳴蝶飛,楊柳依依,桃李爭艷,我們打算寫一首春景詩。那麼去年冬天的枯葉如今瀟瀟滿地,踩上去嚓嚓作響的類似素材就不好選取。如果我們要借春景歌頌祖國、歌頌生活,那麼路邊的流浪狗、貓仔的春天行為我們就要主動忽略。

材料的揀選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這對於其他文體,因為語言的日常性是容易做到的,只要保證行文邏輯就行。但是對於詩歌來說,就比較難了。因為詩詞、特別是古詩詞,語言是文言文,意象則是固化的,是有典的。為什麼我們說現在的偽古風都是堆砌辭藻?因為他們除了那些常用的「白馬」、「西風」、「紅塵」、「珠簾」之類詞語之外,對古詩意象的知識了解太過薄弱,反覆使用相同的詞語(即使不在同一首作品之類),就會給人堆砌的感覺,當然更重要的是堆砌的意象之中沒有建立起合適的聯結。

也就是說,畫的是一條死龍,沒有點睛。


邏輯點睛

這是營造意境的最關鍵一點。我們為什麼要賞析格律詩?並不僅僅限於賞析那些古詞所指代的意象,關鍵還是要理解作者創作的思路。

通觀中國古詩,凡是能留存下來的精品,必然思維是清晰的。即便是李商隱的朦朧派,也是有其內在邏輯,只不過他的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後現代,讓人沉迷於文字,難以釐清他的思緒——但這正是李商隱想到達的藝術效果。而後來跟隨而起的西崑派,說句老實話,咱們看不懂,是咱們沒學問。王安石、蘇軾這些大學問家沒有一個不喜歡的。正因為學問太高、用典過於精深,反而失去了活力,倒是白居易的「香山體」因為通俗易懂,大行其道。

什麼叫通俗易懂?用詞淺白,邏輯清晰。

但是詩文是韻文,是有形式美的。所以香山體固然在大眾中流行,卻也只是詩文世俗化的一條路而已。

真正好的詩歌,還是需要在字詞上精鍊,才不會從香山體流入江湖體,最終墮入打油詩的地步。


這裡不是說打油詩不好,都是表達感情的載體,用句時尚的話說「沒有高下之分」,但是有質量高低。

一首淺白流俗的打油詩是無法和一首字詞凝練、意象精巧、立意高階、意境完整的格律詩來比較的——這就是「喊麥」和「音樂」的區別。為什麼「喊麥」如此遭到專業人士的鄙視?因為它的音樂除了節奏感,沒有旋律,他的內容只有詞的堆砌,連最基本的行文規則——邏輯都棄之不顧。它有它的生存空間,但是你別去強行拉高自己。

放到高端一點的文學層面來講,就類似於散文詩就是散文,別硬說自己是詩。

但是不管哪種載體,內在邏輯性是必要的,是高於形式的。所謂意境,不也就是來源於邏輯之上的思維發散嘛。我們稱讚一首詩「好美啊」的時候,這種感受從何而來?

一,立意美。二,意象美。三,這些意象搭建的境界美。而詩文的跳躍思維,只是表現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底層仍然是符合邏輯思維,這個境界才會被讀者認同,從而共情,體會出美感。


普遍文法

作為格律詩的絕句和律詩,有其本身普遍文法,那就是「起承轉合」。

元代范德璣的《詩格》:

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起承轉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時間線,也是大部分文章的正常寫作手法。

而格律詩,只是把它作為成文法則表明罷了。

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到縱橫天下再葉落歸根,直至死亡;一個王朝的建立到興盛到盛世到敗亡;一個事件的起因到發展到高潮再到圓滿結束;我們浪漫的愛情,也是相識、相知、相戀、相守。世間萬物,都逃不出「起、承、轉、合」的規則。

文學藝術作品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轉合」的底層規則來呈現。


詩詞也是文學作品,不過就是押韻的文章罷了,遵守普遍文法邏輯的寫法是最容易得到讀者認同的。

具體到絕句,四句每句對應一個字,而律詩則每聯兩句對應一個字。詳細分析本人專欄有講,這裡就不舉例了。大家可以隨意去找律詩來檢測,除了李商隱、韓愈這些人的少量實驗性作品,大部分律詩都遵守這種普遍文法。而絕句相對來說字更少,對規則的框定就比較靈活,特別是最後一句,很多都不「合」,而是把詩意發散出去,「放」,形成一種意猶未盡,言在詩外的感覺。

但是八句四聯的律詩,基本上都遵守這種普遍文法。這是符合大多數人內心思維走向的,是在意象選擇之外的,更深的行文規則,是營造出好意境的最低保證。

到近現代,有些詩人在創作的時候會使用各種時空打亂的寫作手法來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但是在讀者心中,無非是最後把所有頭緒按「起承轉合」理順,才恍然大悟。

「起承轉合」是生而為人、人創造藝術的局限性,也是普通大眾最好接受的邏輯性。

所有文學作品,都有其內在的脈絡,即使表現得不明顯,無非是作者增加閱讀趣味性或者故意增加閱讀難度罷了。


掌握以上幾點,記住立意是根本,思維走向遵循普遍文法,然後在意境選擇上圍繞立意,並作出適當的、動態的聯結,這就是保證絕句、律詩意境營造不走偏的不二法門。

詩的意境好,無非也就是立意高、意象運用好、文法構思精巧這三點的共同作用到了一個好的層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0JOj3EBfwtFQPkdpo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