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詩出自王維的《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之作》:
漢主離宮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陽開。
青山儘是朱旗繞,碧澗翻從玉殿來。
新豐樹里行人度,小苑城邊獵騎回。
聞道甘泉能獻賦,懸知獨有子云才。
這首詩很可能是隨口應付作品,屬於泛泛之作。
先看標題《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之作》,「和……之作」就說明了這是一首應和詩,可能是被要求寫的,也可能是看到了同僚作品,有感而發寫的。「太常韋主簿五郎」是一個人,官職是「太常主簿」,就是管禮儀文書的官員,姓韋,估計在家排行老五。唐人多喜歡用排行相稱,以示親切。「溫湯」就是溫泉,這裡指驪山溫泉。「寓目」就是過目,看。
韋主簿欣賞了驪山溫泉,寫了一首詩,我這裡和他一首。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至於是不是王維和韋主簿一起遊覽溫泉,還是單獨去了,看見留筆有感而發,不清楚也不重要。
王維的時代,平仄格律已經基本敲定,但是有些規則也還沒有完善。所以我們看到王維的作品基本上都遵守格律中平仄相替、相對原則,但是又有「失粘」(具體意思見格律詩專欄)的現象——即所謂之「折腰體」,比如著名的《渭城曲》。這也可能是當時詩歌發展的一種探路,只是後來被杜甫等後繼者給否定了,所以成為一種格律詩的特殊形式。
但是王維個人好像還挺欣賞這種失粘的寫法。比如他這首作品,我們如果把它分為兩節,完全就是兩首格律標準的七絕。但是就是在兩首七絕中間,平仄失去了粘連。所以這是一首「折腰七律」。這是一種很奇特的格式,在吟誦中並不會影響高低有致的發音,但是會讓人產生前後有些不連貫的感覺,所以最終還是被格律所棄用。
我們就把他當成一首古體詩來看,也未嘗不可。
「漢主離宮接露台,秦川一半夕陽開。」第一聯寫景。唐人寫當下,基本上都用漢朝來指代,這是一種寫作習慣。「離宮」,皇帝在都城之外的宮殿。一幢連接著露台的宮殿,在夕陽的照射下,陰影遮住了八百里秦川的一半。宮殿地勢之宏偉,一筆就帶出來了。
「青山儘是朱旗繞,碧澗翻從玉殿來。」第二聯繼續寫景。這裡只要注意「翻」字,就是「反」,反而,反倒是。青山都被皇家的紅旗插滿,綠色的山澗溪水,反而從玉石堆砌的宮殿中流出來。其實就是依山而建,流水入園。還是在寫宮殿占地面積大,山和水都是園林景致。
「新豐樹里行人度,小苑城邊獵騎回。」第三聯還在寫景。文法上也沒有成型,沒有起承轉合,流於平淡,這也是個人認為這首詩普通的原因。不過這裡是寫遠景,算是在寫景上作了一個鏡頭調度。遠——近——遠,而且加入了動態的人物活動,為景色增添了一點生氣。「新豐」,應該就是出「新豐酒」的那個地方,是漢高祖劉邦遷到長安附近的制酒業基地,估計就在山下,所以極目遠眺,能看到樹林裡人來人往。「小苑」也就是溫泉宮,和正宮相比,這宮殿可能只能算「小苑」。大概下面也有個小小城市,作為溫泉宮保障,所以寫「小苑城邊」的那些獵戶,也回家了。
「聞道甘泉能獻賦,懸知獨有子云才。」最後一聯就是題主的問題,這裡面有楊雄《甘泉賦》的典故。「子云才」,子云是楊雄的號。楊雄跟隨漢成帝祭祀,作《甘泉賦》進獻 ,他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詳細地描述了漢成帝郊祀甘泉泰畤的過程,把天子郊祀的盛況寫得如同遨遊仙境,暗含諷諫之意。
唐人非常欣賞楊雄的文才,在唐詩中使用「子云」、「楊雄」算是一種成典,有諷諫的寓意,也有誇讚的味道。如孟浩然在《田園作》就寫到:「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誰能為才比楊雄的我,推薦一下文章啊?
王維看了韋主簿的詩文,既然受邀相和,那自然是要誇獎誇獎的,所謂應酬,就是說好話。他把韋主簿比成才華橫溢的楊雄,這種誇獎必然讓當事者笑得合不攏嘴的。畢竟夸自己的是當世一流詩人,作對比的又是漢朝大腕楊雄,誰聽了都會開心。
不過這種應和詩,當不得真。雖然白居易、劉禹錫的應和詩句子「沉舟側畔千帆進,病樹前頭萬木春」流芳百世,畢竟那是真誠的,情感深重的時運之嘆。而王維的這首作品,與其說是應和,不如說是奉和——為了奉承而應和寫的詩。
聽說漢朝揚雄寫《甘泉賦》獻給天子,料想您也有像揚雄一樣的才能吧!
這馬屁拍得,保證讓韋主簿暈暈乎乎。至於詩的質量,並不是重點,畢竟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所以王維能在官場越混官越大,最後直至尚書右丞,安然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