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決定反而有更好的結果?這是個危險的信號

2020-02-28     思維武器庫

「看對錯」比「分利弊」更重要。



01

模糊的正確


一個人的能力在職場上體現在三個層面:


  • 第一個層面是學習,也就是輸入


  • 第二個層面是執行,也就是輸出


在學習與執行之間,還有一個層面,就是決策


簡單說,就是做決定:


  • 場景一:你正忙得焦頭爛額,同事的工作需要請你幫個忙,你要不要幫他。


  • 場景二:你有一個很好的跳槽的機會,上司卻許諾更高的薪水留你,你怎麼辦?


  • 場景三:你大學同學想找你合夥創業,你要不要創業,要不要跟他合夥,要不要按他設想的方向?


上面的幾個常見例子不難發現,決策跟學習和執行很不同:


首先,需要你做決定的事通常非常糾結,要在幾個難判優劣的選項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且這些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對別人合適的做法,你卻未必。


其次,學習的結果是理解,執行的結果是完成,這些都有即時反饋,只要你不自我欺騙,很快就能得到正確的獎勵和錯誤的懲罰。


但決策的結果是好是壞,目前很難判斷,你永遠不知道你放棄的選項會不會更好。


最重要的不同:


你的決策信息是不完備的——完備了就不叫決策,而是執行了。


比如上面場景二「你有一個很好的跳槽的機會,上司卻許諾高薪留你」,想要做出科學明智的決策,你必須判斷出現出上司是真的想留你,還是假意留你,再找新人替代你——而想要準確地判斷出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學習是找到前人開好的路,執行是沿著這條路堅定地下去


那麼,決策就是在無數條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中,選擇一條最可能的。


上周發的文章《人生的選擇: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正確的模糊》,是從「尋找人生方向」這個比較價值觀的角度去闡述「看不清未來時,應該選擇模糊的正確」這個理念。


從留言看,大部人都是認同這個理念的。


可一遇到實際問題,就接受無力了,因為這種思想跟人的「趨利避害」的天性非常衝突


所以,道理雖好,從來都只是少數人才能做到。


但實際上,「模糊的正確」應該是我本人最核心的人生理念之一,同時又是非常實用的決策方法論。


所以我想要一系列的文章去詳細的闡述這個理念。


這是第二篇。



02

用結果倒推決策


讓我們回顧一下上一篇的內容,什麼是「模糊的正確」。


假如你置身濃霧中的叢林,只依稀通過太陽辨別方向,你發現此刻正確的方向上泥濘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麼。


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不一定會做對,所以是「模糊的」,但你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確」。


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條大路,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會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確的」,但你並不知道這條路將把你帶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確的模糊」。


道理很容易接受,能成功的人都是能走到最後的人,能走到最後的人,又都是選擇前者——「模糊的正確」的人。


但現實卻很遺憾,大部分人都會放棄「模糊的正確」去選擇後者——也就是身邊能看得清卻不知道通向何方的路。



其實,「模糊的正確」理念不是心靈雞湯,它是通過邏輯推理出來方法。


「模糊的正確」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決策條件是模糊的」。


以「你有一個很好的跳槽的機會,上司卻許諾高薪留你」為例,之所以說「決策條件模糊」,因為新東家開出的薪水是確定的,但新環境是不確定的;


留在原公司的工作是確定的,但老闆的真實意圖又是不確定的。


所以這兩個選項,你無法判斷優劣——如果你一下子就做出了選擇,那就不能算是決策,而是執行了。


在這種模糊的條件下,大部分人的直覺都是要「讓我把這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想方設法去判斷「老闆說的話會不會當真」,或者「新公司到底好不好」,然後再去比較。


可正是這個直覺思考,讓你背離了「模糊的正確」的決策理念,你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假如你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發現老闆是個說話算話的人,你最後決定放棄跳槽,到了年底也順利加薪,這個結果似乎是好的。


但判斷一個決策是否成功,並非是看結果的好壞,而是檢驗當初的決策目標是否實現。


比方說,你出門前認為天要下雨,帶了把雨傘,可天反而出了大太陽,剛好用來遮陽,但這個結果也改變不了你決策錯誤的事實。


在本例中,這個目標就是你當初跳槽的原因。


如果你只是為了加薪,那這個決策就是成功的;


如果你跳槽另有目的,這個決策就不成功——你被後來遇到的「模糊條件」給帶到溝里去了。


有人說,就算決策不成功,我還是加到薪了,還是賺了啊。


錯誤的決策反而帶來了當下看比較好的結果,這正是大部分人不願選擇「模糊的正確」的原因。


用結果倒推決策,這更是大部分人的直覺思考。


想要知道這種思考方法的危險性,我們就要知道決策目標漂移」這種常見的心理現象。


03

目標漂移



下面是一個經典的「目標漂移」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次測試時,測試者要在兩種雜誌訂閱方式中選擇一種


A:《經濟學人》電子版,售價59美元


B:《經濟學人》電子版+紙質版,售價125美元


結果只有32%選擇B——這很正常,大部分人並不需要同時看兩個版本的雜誌。


但當加入第三個選項C後,令人大跌眼鏡的結果出來了


A《經濟學人》電子版,售價59美元


B《經濟學人》電子版+紙質版,售價125美元


C《經濟學人》紙質版,售價125美元(新增選項)


結果選B的人卻上升到84%——難道大部分人忽然覺得自己要同時看兩個版本的雜誌呢?


當然不是。


二選一的決策中,消費者考慮的是「挑出我最需要的」,所以一個電子版就夠了。


可加上一個毫無道理的昂貴的選項之後,很多人的決策目標就被帶到溝里去了,不知不覺變成了「挑出性價比最高的」。


這也是商家常用的「提升客單價」的營銷手段,增加一個更貴的款式,以提升價格居中的產品的銷量。


消費者在消費決策中,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目標飄移,鬼使神差地買回一堆原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



「老婆和老娘掉水裡應該先救誰」這個經典的兩難問題,也犯了「決策目標飄移」的錯誤,人掉到水裡,當然是先救人,救上誰就是誰啊。


想要實現一個長遠的、艱難的目標,你一定會遇到不止一次的「目標飄移」。


上次我寫了一篇介紹上海「居轉戶」的文章,後台有人求建議,說自己的職業比較特殊,需要戶口打破「天花板」,他研究後,發現最快的方法是到國外選擇一所野雞大學,上一兩年學後再「留學落戶」。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目標飄移」,為了職業發展去尋找落戶,但在落戶的過程中卻打破職業發展的連續性,偏離最初的目標,變成了為落戶而落戶。


人生是由一個又一個決定組成,如果大部分的決定都順著決策時點的利弊,你就像飄落在風中的葉子,不知道下一步會飄向何方。



04

職業發展的五個建議


那麼,在職業發展的問題上,怎樣才能做到「模糊的正確」,並防止目標漂移呢?


我總結了五點:


1、第一件事是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這是「模糊的正確」理念中,代表「正確」的唯一因素


它通常是基於自身因素和外部條件,自身因素包括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人生價值,外部因素包括職業的薪資待遇、發展前景、成長環境。


然並卵,很多人可能在這一關就卡住了,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怎麼辦?


沒問題,這種情況本身就可以用「模糊的正確」的方法去得到。


不過,這是一個大話題了,我將在這個系列的第三篇詳細說明,同樣以職場上問題為例(大家也可以提一些你遇到過的失去方向和目標的困惑)。


2、在職業發展中,遇到任何難以選擇的困境時,都要回到那個「正確的」原點,從這個目標的本義出發窮盡你所有資源,實現單點突破。


比如說,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創業,那麼,當你面臨著「高薪但更專職化的職位」和「低薪但更接觸市場等創業的資源」時,你就應該選擇後者。


3、很多「聰明」人會為自己規劃很多「曲線救國」的路徑或「一舉兩得」的事。


比如上例,有人會想,我可以先做那個高薪的職位,積累了資本後,再回頭做「接觸市場等創業的資源」的事情。


但事實上,一個過於迂迴的路徑,加上一個本來就很困難的任務,再加上這麼想的人,性格中必然有易妥協的一面,結果99%是迷失,因為這樣做是在模糊自己的目標。


4、奉行「模糊的正確」的人,常常要放棄短期內更有利的機會,做更笨的事,所以常常讓人覺得是一個失敗的人。


比如上例中,為了保證「創業」這個關鍵目標,可能——


  • 在同事努力做業績時,你更在意與某些客戶保持私人關係,導致你的業績上不去;


  • 符合自己發展方向的業務過度投入,其他業務保持將就;


  • 領導覺得你工作心浮氣燥,總是關心一些與執行層無關的問題……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模糊的正確」追求的是把所有「微小的正確」朝同一方向積累,直到達成目標,而中間的所有問題都無傷大局。


5、要達成大目標,需要先拆成小目標,這一點大家都會。但拆細小目標常常無法拼成大目標,因為「小目標」很容易讓人產生「目標飄移」。


關於如何將「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同樣是這一系列的第三篇的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75VlHABjYh_GJGVEa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