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愛不婚,單親養娃,她們的「無偶式婚姻」,全網羨慕

2022-09-26     窈窕媽媽

原標題:只愛不婚,單親養娃,她們的「無偶式婚姻」,全網羨慕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很多女性都說自己在經歷「喪偶式婚姻」。

丈夫嚴重缺位,關係可有可無,活像一個單親媽媽。

不禁會想,假如沒有婚姻的束縛,沒有另一半的陪伴,成為母親的生活會是什麼樣?

會更辛苦,還是更幸福?

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讓這種假設成為現實。

它還原了唯一一個我國現存的母系民族——摩梭女性的生活方式,顛覆了無數人的認知。

原來,女性、婚姻、家庭,還可以擁有這樣的可能性。

男女平等、互相尊重

唱著悠揚的民歌,30歲摩梭姑娘「達史拉措」步履匆忙地走下山去。

里格島,是她的出生地。如今,她已外出打工多年。

回憶起自己12歲的成丁禮(成人禮),語氣里仍難掩激動。

「那是我人生中最高興的一天,外婆,姐姐都早早起床,姨媽給我準備了最漂亮的衣服,村裡的老人都對我說,今天你是大人了。」

對摩梭人來說,女子「成丁」,是值得全村慶祝的大喜事

注意到某個女孩的評論:

看到成丁禮三個字,很心酸,在我們那兒,生男孩才算添丁。媽媽說,女孩最多算半丁。

多少人,嘴上說著「生男生女」都一樣,私底下,卻做著觀念的奴隸

摩梭人,從不刻意強調性別

達史拉措聊起生孩子的經歷。

朋友之前打來電話問,生了男孩還是女孩。

她這才想起來,自己並不知道。詢問接生的母親,結果母親也沒留意。

「我再去給你看看,當時只看了孩子的手和腳怎麼樣,沒注意是男的還是女的。」

只關注孩子是否健康,不看性別。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或許有些荒誕。

畢竟太多女人從懷孕伊始,「肚子」就被賦予了性別期待。猜測男女,早已習以為常。

但在摩梭人眼裡,這恰恰是無理、反常的。

畢竟,他們的觀念里沒有雄性崇拜

而且,這裡的男性早已把對女性的尊重,刻在了骨子裡。

「看女人不要看臉,要看她的心,摩梭人沒有處女這個概念」。

「不尊重婦女,等於不尊重自己的母親。」

從達史拉措父親說辭中,我看到了不被物化的「女性烏托邦」

他的女兒,要嫁給漢族人。按照傳統習俗來說,男方通常會給女方一定的彩禮錢。

別看他是「受益者」,卻第一個跳出來拒絕。

「我不是賣女兒,你們高興,就生活在一起,但我的女兒還是我的女兒」。

摩梭山區經濟落後,精神世界卻通透質樸。

而且,家族對女孩的接納與尊重,也給了她們敢愛敢恨的底氣。

導演問,要是另一半有了外遇,怎麼辦?

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達史拉措卻洒脫地回答:

那沒辦法,他的心都離開我了,還把他綁在我身邊幹嘛。

我還有這麼大一個家,他的愛只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有這樣的感情觀,自然就不存在什麼為愛瘋魔、為愛自殺的悲劇。

在她們眼裡,男女相處,沒有控制和占有,只有相互尊重、情投意合

關係獨立自由

在漢族文化滲入以前,摩梭人並沒有結婚的概念

如果男女情投意合,便用「走婚」的方式結合。

在這裡,關係無需用一紙證書相互捆綁

「走婚是很自由的,主要是兩個人的感情。」

如果兩人相互喜歡,就用「扣手三下」作為約定,晚上相會於女孩的花樓(閨房)。

男子需要在天亮之前離開,回到自己母親的家中。

白天,大家都「各在各家」,「各找各媽」

這也就是為什麼,摩梭人的家中有母親、姊妹、舅舅,卻沒有妻子、父親和丈夫。

周華山寫了一本書,形容這裡是「無父無夫的國度」。

那有了孩子怎麼辦?男人還用負責嗎?

當然。

孩子隨母性隨母居,「父親也要在孩子滿月時來認,節日時需要送來衣服和禮物。」

不過,即使有了孩子,也不會成為兩人關係的束縛。一旦感情不合,依然可以隨時結束。

只是孩兒爸該盡的義務,還是要盡到。

現代小家庭,父母的感情如果發生變故,很容易給孩子造成生存擔憂,缺乏安全感。

但在摩梭人這裡,是不存在的。

孩子並不會操心父母的感情問題,因為他們有全家族的愛護。

家裡的女性長輩都是「阿咪」(母親),舅舅們也會幫忙撫養。

摩梭女人根本不必擔心,關係破裂後,自己的生存以及養娃的問題。

因此,她們並沒有「男人必須對我負責」的觀念。

「我們不重視丈夫這回事。」

奶奶阮苦達度手夾香煙,聊起自己的「情史」。

「我年輕時漂亮又能幹,喜歡我的人非常多,我孩子的父親都不一樣。」

對於初戀,她用情至深。可惜的是,1958年,這個男人就去世了。

「他對我特別好,老人很喜歡他。」

雖然已經過去整整四十年,再次談起,奶奶依然眼裡有光。

後來,她去落水村,又認識了一個男子,一晚便有了孩子。

但兩人只是停留在互生情愫,感情不深,便斷了聯繫。

「以前是這樣,心裡沒什麼牽掛。」

摩梭人的愛情,沒有利益交換,只有喜不喜歡。

對他們來說,任何選擇都可以從心出發,自然發生

有的人和很多人走婚;

有的人只跟一個人走婚;

有的人從來不走婚......

「我的兩個弟弟,一輩子都沒有走婚,年輕人到了年齡可以走婚,不走婚長輩也不會催。」

即使走婚,情感自由度也很高。男女沒有依附關係,彼此親密且獨立。

「雙方不組成共同家庭,好像一直處在新婚階段,白天跟最親的人生活在一起,晚上又可以找到自己最心愛的人。

摩梭人選對象,不止看眼緣,更看重人品。

「如果你能幹漂亮,想跟你走婚的人自然很多;

如果你人品不好,自我自私,你想走婚也不一定有人願意。」

摩梭人的感情觀,獨立、自由、簡單。

愛一個人之前,他們首先是自己。只有自己變得更好,才能收穫愛情。

女性自尊與價值

走婚習俗,讓很多外地人覺得摩梭女子不自愛,性開放,便有一些男性遊客「慕名」而來。

從事旅遊業的摩梭村寨落水村女孩——車拉措,就遇到過這樣的客人。

摔跤項目,有的男遊客為了占便宜,會故意壓在女孩身上不起來。

車拉措會立馬狠狠地還擊:

「摔不贏我也要狠狠的摔,讓他筋疲力盡,我才能心情舒暢。」

有的遊客還想用「金錢」,和摩梭姑娘達成走婚交易。

「我們會很客氣的跟他說,你那麼自信嗎,你那麼有魅力嗎,你以為你那麼帥嗎?」

她們從來都不覺得,錢可以買到自尊。更不會因為物質,出賣自己。

有一次,車拉措拒絕一個廣東男人的走婚要求後,男人直喊,讓她開個價。

車拉措忍不了這種「侮辱」:

「氣得我站起來打了他兩個耳光,還被我的朋友達瑪罵了一通。」

「在瀘沽湖,有錢是行不通的。如果你想要那種給錢的走婚,你不要到瀘沽湖來,你們家鄉肯定比我們這邊多。」

太酷了。

她從不給自己設立性別標籤,一直敢說、敢想、敢做。

初中的文藝晚會,她想獨唱一首歌,立馬就報名參加,不考慮、不猶豫;

1999年,在本是摩梭男子的騎馬比賽項目上,她一舉拿下冠軍;

在村裡,她是第一個使用手機的女孩。

「人家說城裡的女孩子帶手機,不是妓女就是老闆,每次我都很自信的說,我就是老闆。」

車拉措的「強者心態」是每個摩梭女子的心理投影。

母系氏族,女人當家。

但她們當家不當權,絕不做甩手掌柜。

劈柴、放牲口、干農活、照顧老人和孩子......

「我覺得摩梭女人比較辛苦,但她們不會覺得累,反而覺得是一種快樂。」

因為在她們的觀念里,沒有性別之分,男人能做的,自己一樣能做。

「誰能幹誰就做,是很自然的事。當家人最辛苦,所以也最受人尊重。」

摩梭女人從不把自己當成弱者。

車拉措的朋友,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子。

「那種辛苦是沒辦法說出來的,但我覺得特別幸福滿足。」

摩梭姑娘更希望多給家族、寨子做一些有益的事,以此來實現自我價值。

摩梭女性地位高,就意味著男性地位低嗎?

完全不是。

這裡的文化氛圍,用一句話來概括:

男女平等,重女不輕男。

「摩梭家庭男人最幸福,很自由,男女都沒什麼精神負擔。這是最好的家庭,沒有問題。」

「摩梭男人比起城裡男人還是比較幸福的,城裡男人活得比較累一些,而摩梭男人過得比較充實。」

摩梭人也流傳著一句俗語,叫做:

天上的玉皇大帝,地上的摩梭舅舅。

在摩梭人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男女關係的另一種可能性。

因為相愛而在一起,也會因為不愛而分開。關係對每個人來說,是滋養,而不是消耗。

彼此相互獨立,互相尊重。

與生俱來的女性獨立思想,和大家庭的承托,也給了她們做自己的勇氣。

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個話題:

摩梭女子不與孩子爸一起生活,和我們所處社會的「喪偶式婚姻」有什麼不同?

無它,愛和尊重而已。

當女人苦於「喪偶式婚姻」時,痛苦的不是丈夫不在身邊,而是當他們在結婚後享受著婚姻帶來的福利時,卻沒有履行家庭義務。

是他們把妻子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卻連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

希望男性能夠明白,賺錢不是丈夫唯一的義務,愛和尊重才是。

也希望女性能夠明白,即便我們沒有大家庭的承托,但也可以擁有獨立思想和做自己的勇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d808c4e2d5c1a144469915da745b2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