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作者 | 袞袞
來源 | 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前言
我是窈窕媽媽。
大家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已建好,群里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8月份日常分享的部分內容,會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家解決遇到的問題,非常乾貨哦~(點擊圖片可看大圖)
想要進群的朋友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說明來意後小助理會拉你進群。有什麼問題也可以單獨私信我~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前陣子收到幾位讀者留言提到父親:
「父親把我和弟弟當透明人,卻對親戚朋友家的孩子關懷備至。」
「對男孩子來說,父親的缺位更可怕。」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式家庭中,父親的「缺位」比母親更為常見。
曾經有一檔火爆全國的親子綜藝《爸爸去哪兒》,明星父親們在節目中笨手笨腳地帶孩子,有些甚至是第一次和孩子單獨相處。
但很多觀眾對此見怪不怪,似乎我們已經默認父親普遍缺乏育兒經驗,因此對他們的「不熟練」習以為常。
但對孩子來講,這種「缺位」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今天,來跟大家聊聊:「情感缺位」的父親。
情感缺位的父親,隱形的爸爸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視頻:
媽媽在廚房做飯時,在臥室的孩子突然哭鬧起來。
坐在旁邊玩手機的爸爸竟然像沒聽見一樣,不管不顧地打著遊戲,完全無視孩子的哭喊。
最後,媽媽只能急匆匆地趕回房間,爸爸卻立馬不耐煩地走了出去。
這就是很常見的一種「父親缺席」:雖然孩子名義上有一個爸爸,但跟沒有差不多。
中文語境里,有一個更常見的詞——喪偶式育兒。
這些父親通常以「工作很忙」「上班太累」「不會帶孩子」為藉口,拒絕花心思在孩子身上,也不願意和母親一起分擔養育責任。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父親,他們的「缺席」並非不想向孩子表達情感,而是習慣於用他們自認為好的方式來愛孩子。
精神分析學家李孟潮認為:
長久以來,父親在家庭中提供著「供養」和「勝利」的功能。
他們被期待成為家裡最成功的人,應該以一種沉默、遙遠的方式愛著孩子。
在這種背景下,男性會迴避主動向孩子表達關心、流露情感。
演員郝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父親從小就對她特別嚴苛。
在她第二次離婚、心情最難過的時候,爸爸卻還一直在教育、批評她。
郝蕾很不好受,提出想讓父親抱抱自己。
沒想到父親居然回答:「擁抱有什麼用?」
因為在他看來,父親的功能是經濟支持,養育則體現在「適時的規訓」和「威嚴的教導」。
這類父親可能會有兩個特點:
a. 通常不會插手母親的日常教育,卻會在某一個時刻突然看孩子不順眼,對孩子大發雷霆或出現其他指責行為。
b. 會對親戚或朋友家的孩子非常友善,但對自己的孩子卻沒有耐心。
其實,他們只是在「扮演」理想中的父親形象,並不是去真正成為父親。
因為從根本上來講,這些行為的本質只是在展現自己的「正確」和「威嚴」,維護自己的地位和男子氣概。
對孩子來說,這兩類父親在情感上都是「缺席」的,像不存在一樣。
為什麼父親更容易缺位?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父親的缺位可能有以下3個原因:
1.父愛是後天產生的
對母親來說,生育過程付出的「沉沒成本」,以及生理因素的影響,都讓她們本能地對孩子產生感情。
接著,在嬰兒時期,母親幾乎和孩子不分你我的接觸,導致母愛很容易自然產生。
而父愛,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形成的。
有研究發現,大部分父親在孩子剛出生時並不會立刻產生父愛。
因為他們並非孩子的「第一照料者」,很難在第一時間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慢慢地,隨著父親在陪伴孩子、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孩子對自己的需要,才會逐漸產生父愛,完成「父親」這一角色的身份認同。
2.父親被動育兒
但有些情況下,父親只能被動參與育兒:
a. 部分母親會排斥父親參與育兒過程
有些女性在生完孩子後會陷入抑鬱,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生育之外的價值體驗,因此對孩子充滿控制欲,拒絕另一半過多照顧孩子。
b. 祖輩不讓父親參與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上一代參與育兒的家庭,長輩認為男性不會或不懂帶孩子,或者認為他們應該將精力放在工作上,從而阻止父親參與育兒。
被動育兒的結果是,父親失去了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也就難以產生父愛。
3.代際傳遞
上一代之所以會形成這種觀念,本質還是因為社會對父母角色的根本期待不同。
比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去哪兒》,它所對應的綜藝是《媽媽是超人》。
背後有一個潛在的邏輯:
即使媽媽承擔家庭的經濟責任,育兒的工作依舊是媽媽的。
媽媽要變成超人去兼顧事業和家庭,而爸爸則沒有這種雙重責任。
這種代際傳遞的觀念,給了父親逃避育兒責任的理由,讓他們理所當然地「缺位」。
另一方面,或許他們本身也沒體驗過親密的父愛,沒有一個足夠好的「父親榜樣」,因此也會將這種情感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或伴侶。
比如《再見愛人》中的王秋雨,在婚姻中總是不顧另一半的感受,習慣性否定、教育對方。
原因就是在王秋雨的童年階段,他的父親就是以一種「超理智型」的方式教育他,無視和抹殺他的情緒。
情感缺位的父親,早就缺愛的孩子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即使父親去世或是從小就離開孩子,孩子的內心世界也會存在和父親有關的表象。
因此,「情感缺位」的父親對孩子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1.對父愛的渴望引發的一系列心理危機
當父親「缺席」時,孩子不得不用TA不知道的東西塑造一個父親,試圖讓缺席的父親活躍起來。心理學家Herozg將其描述為「父愛飢餓」。
一方面,「隱形」父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拋棄,從而將這種情緒內化成對自己的負面感知,孩子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得不到父親的關注。
另一方面,孩子會執著於尋找其他的男性形象,來填補這份空白。
這點在女孩身上更為明顯。
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父女關係能幫助女性獲得性心理認同。
如果童年時期沒有和父親形成可靠的依戀關係,女性會更重視在親密關係中展示自己的女性特質,下意識地討好、取悅對方。
同時,因為沒有了解過男性真實的樣子,她們會傾向於去塑造一個極端的男性形象:完美無缺或是無惡不作。
這都會導致她們無法開展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
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的喬三麗就是如此。
三麗小時候險些被父親的麻將搭子侵犯,而本應該站出來保護她的父親,卻為了一點錢選擇私了。
成年後的三麗對異性產生了抗拒心理,被男生表白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噁心。
哪怕遇到了自己喜歡的男生,也因為不敢親密接觸只能分手。
2.與母親分離失敗
我在「情感缺位的母親」一文中提到,母親通過滿足嬰兒的「鏡映需要」,幫助嬰兒建立存在感。
這個過程中,母親和嬰兒幾乎是一個整體。
接著,當孩子3歲時,需要通過和母親的分離,完成個體化,形成一個獨立於母親的自我。
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認為,這個過程離不開父親的參與。
原因有兩個方面:
a. 相比於母親和嬰兒的「整體」關係,父親代表嬰兒與「外部世界」的連接。
因此,如果父親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孩子才有勇氣離開母親,主動探索外部世界。
相反,孩子會因為害怕不願離開母親,不敢主動探索。
成年後,這類孩子也會難以適應社會,出現社交困難、退縮、迴避的情況。
b. 缺席的父親,造就焦慮的母親。
如果父親缺位,母親不僅需要承擔過重的家庭任務,精神上也得不到支持。
所以容易過度依賴孩子,不願與孩子分離。
孩子也會因為對母親的愧疚,和母親產生「共生關係」。
結果就是,孩子需要承擔母親的情感寄託,精神不堪重負。
比如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女孩喬英子,父母離婚後,母親將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放在她身上,她不斷地告訴英子:「媽媽只有你了。」
在母親令人窒息的愛、父親的不作為之下,英子整夜失眠,小小年紀就患上了抑鬱症。
此外,如果男孩無法在童年時期和母親分離,或許他的一生都難以脫離母親的控制和干預,可能會成為所謂的「媽寶男」。
3. 破壞家庭關係
a. 影響夫妻關係
當母親過度勞累,而父親又不願分擔時,就會影響到夫妻關係。
同時,會有第三方(如外婆、奶奶)介入這個家庭。
家庭心理學認為,小家和原生家庭之間保持親密,又相對獨立,才是良性的關係。
當祖輩參與育兒後,不可避免地會打破這條界限,產生婆媳矛盾,進而影響到夫妻關係。
b. 影響親子關係
父母關係不好,或是母親對父親不滿時,孩子就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TA們會更加早熟,以照顧母親的情緒;
有些孩子會故意傷害自己,以為這樣能幫助父母緩解矛盾。
另一方面,即使母親沒有表現出對父親不滿,這樣的家庭結構也會導致孩子不會和父親溝通,只能通過母親和父親溝通。
長大後,面對父親也只有尷尬和無盡的沉默。
郝蕾在訪談中就表示,父親生病時,自己想要安慰他,卻發現不知怎麼開口。
明明是想說些暖心的話,結果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和父親當年一樣冷漠、理智的話。
如何面對這份缺席?
從孩子的角度來講:
1. 嘗試接受父親或許沒有能力愛自己的事實
對孩子來說,承認父母不愛自己是很痛的。
但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從缺愛的泥沼中走出來。
要意識到,父親不夠愛你,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他或許沒有愛你、愛他人的能力。
這不是你的錯。
2. 學會和母親分離
你需要意識到,母親的不幸福不是你的錯。
父母的婚姻問題,需要他們自己解決。
你只需為自己的幸福負責。
試著放下對母親的愧疚,去擁抱和探索屬於你自己的世界。
3. 重建自己的性別認知
如果你意識到和父親的關係影響到了你的親密關係,那麼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視真實的男性形象:
無論你是認為男性很可怕,或是對男性抱有完美的期待,都要摒棄這些想法。
相反,你可以通過和父親交流,了解更多有關他、有關男性的真相。
或者,真誠地和周圍的男性建立關係(未必是親密關係),去了解現實生活中男性的優缺點。
最後,你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了解這些並不一定是為了開展某段親密關係,而是通過理解真實的男性形象,從而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更好地生活。
那麼,父親可以怎麼做呢?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認為,一個好的爸爸需要滿足2個條件:
1、足夠在場
你需要意識到,如果你的妻子可以學會帶孩子,那麼你也可以。
如果剛開始因為恐懼和彆扭比較生疏,你可以試著做些簡單的照顧工作,以及,時刻關注妻子的心理健康,提供精神支持。
2、自我接納
溫尼科特認為,一個好的父親,必須熬過孩子對自己「理想化」形象的破滅。
隨著孩子長大,他會慢慢發現父親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進而對父親失望。
而作為父親,你要做的並不是利用自己作為成年人的優勢去報復孩子,而是勇敢承認自己的平凡。
教會孩子認識真實的你,放下對傳統父親形象的執念,也是對自我的一次接納和成長。
不要用孩子滿足你的自尊心,不要重蹈上一輩的覆轍。
你可以想想,當你還是個孩子時,最希望擁有的是哪種父親。
試著去成為這種父親,而不是別人告訴你「應該」成為的樣子。
寫在最後:
《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克里斯窮困潦倒,被妻子拋棄,破產到只能帶著兒子睡地鐵站。
即便如此,他也從未忘記過自己的父親身份:
他不斷找工作,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創造基本的生活條件;
在地鐵站小小的空間裡,講故事安慰害怕的兒子。
所以,即使兩人食不果腹,兒子依然對克里斯說:
「你是最好的爸爸。」
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父親時刻陪在身邊,
而是對被父親愛著的確信和堅定。
這是一個孩子未來生活的底氣。
作為父親,如果你選擇生孩子,那就要做好和另一半共同承擔一切的準備。
沒有一種愛有固定的樣子,但愛一定是建立在雙方的關心和付出之上。
祝你即使不被愛,也能勇敢地去愛。
最後:
秋天來啦,該換睡衣了吧!
這兩天給大家選了一套莫代爾的家居服,舒適度和絲滑度都絕絕子,非常柔軟親膚,穿在身上沒什麼負擔感,透氣性也非常好,不起球不掉色,無論作為睡衣還是家居服都很棒。
款式有好多種,真的都很好看,顏色還高級,我自留了好幾套換洗,價格跟品牌談到了差不多5折,只要69元一套,你們快去選!
詳情點擊下方圖片小程序查看或購買!
長袖莫代爾家居服
日常價129元/套
活動價69元/套
• End •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 [美]麥可·尼克爾斯, 西恩·戴維斯. 家庭治療: 概念與方法[M]. 方曉義婚姻家庭治療課題組.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2] Winnicott, D. W. (1971) 11.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Playing and Reality 17:138-150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2年專業心理諮詢品牌。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