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段時間,小瀋陽在社交帳號曬出女兒照片。「咱也顯擺一下閨女」,盡顯老父親的驕傲。
照片上的沈佳潤,長發披肩,眼神冷峻堅定,氣質和顏值讓人眼前一亮。
網友驚呼:
好有超模氣質。
小姑娘越來越美啦。
女大十八變,這話一點不假。
五官精緻、一身裝扮又酷又颯,那個曾經被嘲「最丑星二代」的沈佳潤出落得亭亭玉立,眉眼自信張揚,讓人移不開眼睛。
有人說她神似韓國女神孔孝真,也有網友盛讚孩子狀態舒展。
對於曾經遭受的網暴,她大方回應:美不美都是父母給的,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沈佳潤的自信,與小瀋陽夫婦的欣賞分不開。
幾年前,沈佳潤在爸爸的帶領下參加綜藝《人生第一次》,那時候,她皮膚黝黑,五官還沒長開。
不少網友攻擊她的長相,甚至攻擊她為「最丑星二代」。
面對外貌羞辱,小瀋陽堅定地說「我覺得女兒很漂亮」。
小瀋陽經常公開誇獎女兒:
「她一個人取燈泡,在魔幻小屋和大熊貓的對話,她很勇敢」
「我真的為她驕傲,相信我的女兒將來會讓我更驕傲」。
還曬出女兒給自己加油打氣的聊天記錄,炫耀女兒暖心、懂事。
去年,沈佳潤和老爸合作演了一出雙簧,她幽默搞怪頗有幾分喜劇天賦。
視頻發布後,小瀋陽也第一時間點贊捧場,做女兒最忠實的粉絲。
……
一個從小到大一直被父母欣賞的孩子,一定有著豐富又自洽的內心。
然而一個扎心的現實卻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能欣賞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少。
孩子越大越沒有優點了嗎?
媒體人楊樾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超七成的孩子在四年級之後,在父母的朋友圈中「消失」了。
這個話題引起不少家長共鳴:
越看越嫌棄,感覺號已經練廢了;
孩子有了早戀的跡象,也開始叛逆了,真沒啥曬的;
……
一位網友感慨:當媽前,誰能想到,從「天使媽媽」到「刻薄後母」,只需要孩子經歷一場小升初。
她說孩子上初中後,經常寫作業到半夜,卻學不出成績。
「天天輔導作業還不夠生氣的,你說咋曬,曬他怎麼氣我?」
之前有個段子就非常形象表達了父母這一態度的變化:
孩子小時候覺得是天才,是清華北大的料,後來覺得能考985也不錯,再大點覺得能考個普通一本就行,再後來愛咋咋地吧,彆氣死我就行……
雖然是段子,但還是看得出,很多父母把成績當成了評價孩子的首要標準。
而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容易忽略孩子身上其他的閃光點。
我親眼見證了表姐從瘋狂曬娃到「死心」的全過程。
她家孩子剛出生那會,表姐怎麼看都可愛,哭了、笑了、睡了……她都要拍下來發朋友圈。
到了小學,表姐對孩子管得很嚴,孩子也爭氣,一開始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她更驕傲了。
成績曬,畫畫曬,唱歌曬……
她滿懷希望認為,自家娃前途無限。結果,孩子到五年級,成績直線下滑。
之後,她做了各種嘗試:陪著反思總結、盯著做作業、甚至每天還額外布置學習任務……
結果呢?
成績非但沒進步,學習上也越來越懈怠。以前乖巧的孩子,現在也經常跟她頂嘴。
表姐越來越焦躁,朋友圈發得也越來越少,還跟我抱怨孩子有一系列問題,粗心、不懂事、不專注……
其實,成績只是一個維度,不能因為一時沒考好,就主觀給孩子定性。找不到原因就無來由地否定孩子,才是最大的遺憾。
你可以不曬娃,但千萬別停止欣賞他。
那些不被欣賞的孩子
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稟賦和特質,但經常被父母忽略。
這樣,即使是一個天才,他的天賦也有可能被扼殺。
確實如此,許多父母只盯著孩子不符合自己期望的部分,卻忽略了閃光點。
網友@舒欣 在十幾歲的時候,為了給媽媽慶祝生日,跑了許多攤位才買到一根2米的長壽麵。
媽媽嫌面煮得不好,罵了他一頓。
孩子心灰意冷,那之後,再也沒給媽媽煮過長壽麵。
這位媽媽只注意到表面的錯誤,忽略了背後孝心的可貴,她用挑剔和刻薄,深深打擊了孩子脆弱的心靈。
「人類最深層次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如果她明白這一點,或許會用更好的方式回應孩子——
「你真棒,竟然能買到這麼長的面,能當你的媽媽真的太幸福了」。
如果這樣被媽媽表揚,相信孩子也會很驕傲。
閨蜜芊芊的女兒小時候長得不算白,眼睛也不大。
她沒少當著孩子的面,跟我抱怨「要是再白點,眼睛再大點就好了」。
經常被媽媽這麼說,她女兒也挺自卑的。
不敢跟人打招呼,跟小朋友玩耍也是最被動的那一個。
一次,我在閨蜜吐槽的時候再也忍不住了:多好的一個寶貝,你幹嘛總要用別人的審美評價孩子呢?
被我「教育」幾次之後,她也開竅了, 對孩子說:你的美是獨一無二的,在媽媽眼裡你就是最好看的寶貝。
一段時間後,再見到孩子,小姑娘嘰嘰喳喳說個不停,早沒了自卑的影子。
被父母欣賞的孩子,能感受到愛和關注,才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面對這個世界。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總是缺乏自信,在工作上喪失了不少寶貴機會。
和她聊天之後才知道,小時候,父母經常把她說得一無是處。她覺得自己不夠好,越來越膽怯。
進入大學,她不敢加入喜歡的社團,沒有勇氣競爭獎學金,工作之後也從不表現自己……
那些被嫌棄的孩子,真的是一點優點也沒有嗎?
當然不是。
事實上,她自律又專注,一路被保送到名校畢業、任職國企,已經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優點,而是我們缺乏善於發現的眼睛。
欣賞孩子其實很簡單
有個經典的小故事:
一個孩子患有多動症。幼兒園時,老師對孩子媽媽說:50名同學,你兒子考49名,我們懷疑他有智力障礙。
媽媽卻對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
初中時,老師對媽媽說:你的孩子可能上不了重點高中。
媽媽對孩子說:只要你努力,就很有希望。
就這樣,孩子在媽媽的「欺騙」下長大。
高考結束後,孩子把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交到媽媽的手裡,哭著說:我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可是,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賞我。
家長會不會欣賞,孩子過得是兩種人生。
如果,這個媽媽整天對孩子說:你比別人笨,所以你要更努力。
在「我很笨」的心理暗示下,這個孩子別說考清華,就是上普通大學都難。
我們都希望孩子很優秀,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天賦異稟。
所以家長不僅要欣賞孩子,更要欣賞孩子本來的樣子。
避免讓過高期盼毀了孩子
心理學者@王立娜 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小女孩,先天發育遲緩。玩跳皮筋,儘管很努力,可還是跳得最差的那一個。
媽媽告訴她:你努力、細心,我都看在了心裡。雖然你沒別人跳得好,但是你已經進步很大了。
就這樣,這個小女孩在媽媽的鼓勵下一點點進步、長大。
如今,女孩在獨立在外留學,還兼職做主持人……沒有媽媽的耐心澆灌,她也不會有今天的風采。
一位媽媽給孩子的信中寫到:
但我總喜歡控制你,逼著你跟著我的節奏生活。
希望叫一遍你就能起床,每天能高效寫作業,恨不得你24小時都在學習。
但是,後來發生一件事,讓我知道,是媽媽錯了。
那次測驗,你動筆比別人晚,知道後,我像往常一樣批評你。
沒想到,測試結果出來後,你得了A。
你說,你認真構思後才動筆,減少了犯錯的風險。
看得出你是個謹慎認真的孩子,你有自己的節奏,媽媽為以前的錯誤跟你道歉。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的過程。
按照孩子的節奏來,他才能夠更好成長。
換個角度看待孩子,你眼裡的缺點不一定是缺點
相信有不少家長希望孩子能改掉「拖延」的壞毛病。
可是,威脅、吼叫各種方式都用上,結果拖延反而更嚴重了。
其實,所謂的缺點,只是我們沒注意到它的另一面。
作家@穆晨王 這樣解釋拖延症——心向完美,保持好奇之心,有自己的節奏。
換個角度,就會發現,那些大人眼裡的缺點,或許根本算不上缺點。
不喜社交,也可以理解為:內心豐盈、交友謹慎;
性格固執,這樣的人其實更有原則;
……
這不是自我麻痹,而是想告訴說:與其懷疑、批判、控制,不如多角度審視,讓教育更靈活。
比如,有的孩子拖延的原因是「想做太多而不知如何開始」,那就幫他把目標拆解就好了。
起初我也希望兒子將來學習好、多才多藝、以後有一番大作為。
直到幾年前讀《無聲告白》,一句「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讓我重新審視親子關係。
我不希望孩子也如此在窒息中長大,我希望他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
而我的欣賞,就是孩子心裡的一道光。
可以對他抱有期待,但更重要的是,愛他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