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自微信公眾號「南都娛樂」,微信號:nanduent
微短劇會是下一個風口嗎?
一集十分鐘、成本幾百萬、演員沒卡司,宣發全靠自來水,甚至豆瓣詞條也是劇粉自發組建……短劇《念念無明》的出圈,魔幻又硬核。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念念無明》自4月2日開播至今累計播放量超過4億,一度衝進貓眼熱度排行榜前十,名列其前後的都是《人世間》《餘生,請多指教》這樣的頭部大劇。
成本小、周期短、製作門檻低,在長視頻平台不斷強調「降本增效」的當下,有四兩撥千斤之感的「微短劇」似乎正在成了影視寒冬中的「香餑餑」。
十分鐘一集的下飯劇好看在哪兒?它會是為行業注入活力的新風口嗎?南都娛樂記者與觀眾、業內人士展開探討。
采寫_本刊記者 朱雯怡
01
「只要你用心,觀眾就買帳」
觀眾小晴(化名)在刷抖音的時候被《念念無明》的一段快剪「安利」,由此入坑追劇。在此之前,她並沒有在幾大視頻平台看過短劇,「我在一兩個月前,對『短劇』的認知還是那種短視頻上拍著玩的,有個大概的故事概念,主要是凹造型和擺拍,看起來還是有種網紅cos的感覺。」
小晴所指的,是於以「快抖」為代表的短視頻平台上播出的豎屏短劇,一集時長在2-3分鐘,劇情、服化、製作都較為粗糙,觀感以「土嗨」為主。
當然也有個別驚艷的作品案例,比如2月於快手播出的《長公主在上》,由攝影師知竹一個人完成編劇、導演及後期剪輯,內容質量受到廣泛好評。不僅劇情設定新鮮大膽,審美也在線,引來影視大V的解說和安利,更有觀眾表示,自己是為了追這部劇才去下載的快手app。
製片人小豐(化名)告訴記者,此類短視頻平台的豎屏短劇更多是以運營為導向,「主打的是帳號和人」,盈利模式依賴孵化網紅主播帶貨。
而以愛優騰芒為首的長視頻平台的橫屏短劇作品單集時長通常在10分鐘左右,觀感與長劇較為接近,但節奏更加明快直接,《念念無明》就是典型代表。該劇的核心設定是「古裝版史密斯夫婦」:男主晏無明,看似是普通郎中,實則是朝廷暗衛營的指揮史;女主司小念,表面上是只會做衣服的司念坊坊主,其實是頂級女鏢人。
夫妻倆明面上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小白兔,為談情說愛隱藏起自己的「大灰狼」身份;一分開便上線「江湖小號」,各自搞事業做任務,沒想到雙雙掉了馬甲……雙強的人設、默契的行動,加上抖不完的包袱和甜蜜的感情戲,讓《念念無明》擁有充足的爽點、笑點和糖點。
「可能是因為片長短、集數少,所以就沒有什麼糟心的情節,誤會也只有幾分鐘,我真的很愛,看的很舒心。」小晴告訴記者,喜歡《念念無明》不僅因為這部劇摒棄掉了傳統古偶劇中累贅冗餘的套路,觀感輕鬆愉悅無壓力,更是因為即便將它與長劇比較,《念念無明》的製作和審美也並不拉垮。
「我覺得(製作)是合格的,從看了這個劇起,我對那些標榜S+大製作古偶劇的錢都花在了哪裡,有了更深的疑問。人家成本這麼少,拍出來的妝造場景運鏡甚至特效,跟那些大製作不差啥啊,甚至還『吊打』某些作品。」
在小晴看來,《念念無明》的兩位主演的演技不讓人出戲,動作、儀態也是到位的,比此前引發巨大爭議的「古偶醜男」好多了。
「只要你用心,觀眾就買帳。」正如這條豆瓣熱評所言,好作品無論長短,觀眾心中並不存在「鄙視鏈」。
02
微短劇為什麼香?
擁抱《念念無明》們的不僅僅是觀眾,還有廣大影視從業者。相關報道顯示,近三年來,微短劇的年產量從幾百部激增至幾萬部。據記者了解,業內早已有創作長劇的製片人、影視公司開始試水微短劇,著手籌備此類項目,那麼微短劇究竟「香」在哪兒?
首先無疑是製作成本的低廉。製片人小豐透露,目前微短劇的成本在幾十萬至三四百萬不等,製作周期也更短,「市場上比較普遍的是劇本1個月,籌備加拍攝1個月,後期半個月,基本上半年之內是能做完的。」
相比起動輒耗上兩三年的長劇來說,微短劇無疑縮減了影視公司的成本投入與回款周期。而除了影視製作公司,面臨資金壓力的還有作為行業上游的網播平台。
4月8日,騰訊視頻在其「早春業務分享會」上強調「降本增效」這一關鍵詞。具體措施包括對劇集製作過程中的各個工種給出了明確的價格體系,比如編劇、導演單集報價最高約30萬、一線演員總片酬最高2500萬等。
平台裁員、會員漲價、對製作公司放款的緊縮,一系列舉措都顯示出平台在開源節流、嚴控成本的決心。這也導致了長劇的市場需求量下降,如果能用成本幾百萬的微短劇實現破圈和拉新,性價比當然是極高的。
自開年起,平台極低的項目過會率已經釋放出信號,至少在這一兩年內,平台儲備的長劇數量仍然足夠滿足排播需求,長劇市場仍然是供大於求的狀態。而另一邊,平台對短劇的需求量仍然可觀,「騰訊和大芒計劃一年開200部中短劇」,小豐說道。
隨著平台資源越發偏向頭部內容、劇集市場「提質減量」趨勢明顯,一部分面臨生存挑戰的中腰部影視公司亟待轉型,加入更有「錢途」的微短劇賽道,也是行業寒冬下的必然舉措。
此外,小豐還向記者透露,短劇採取平台自審的方式,在審查方面不像長劇那麼嚴格,反倒可以擁有更高的自由度,方便創作者打開腦洞。因此,原本製作長劇的小豐也從年初開始籌備起幾個短劇項目,皆為小體量網文(二十萬字以內)或漫畫IP改編,內容中包含穿越系統之類富含網感的設定。
03
爆款或為「倖存者偏差」
然而,看似已成行業「香餑餑」的微短劇,真的是讓影視人們挺過寒冬的救命稻草嗎?答案或許是未必的。畢竟在目前上線的眾多微短劇中,像《念念無明》這樣做到口碑、熱度雙豐收的,還是極少數。影視從業者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倖存者偏差」,而非盲目地迷信風口。
觀眾小晴在追完《念念無明》後去看了不少其他的短劇,卻感到失望,「別的平台(的短劇)我也都有看,就是呈現出了它成本和製作該有的樣子,但都沒有看《念念無明》時候的驚喜感。」
誠然,「降本增效」的提出有利於行業良性運轉,但同時也不失為對創作者們的一種考驗,那就是如何用最少的錢,做出更好的作品?在預算壓低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內容質量?
小豐一口氣看完《念念無明》後覺得作品不錯,同時也深感被同行「卷」到了。用幾百萬的成本來達到「吊打B級劇」的質感,創作者不光要懂內容,也要懂錢,才能實現「以小搏大」。
《念念無明》導演曾慶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提到,「短劇對創作者在敘事技巧與創作精度上要求反而更高」。比如他透露,劇中男女主成親的那場戲,因為劇組經費有限,沒法鋪張大場面,所以才會設定二人因為做秘密任務而默契地遲到,於是「就地拜堂」的情節也顯得十分順理成章。類似的巧思在短劇創作中隨處可見。
此外,不同於長劇觀眾經常會倍速或拖拽進度條的習慣,微短劇由於單集時長較短,觀眾們會更願意以原速「且看且珍惜」。小晴告訴記者她在看長劇時,在感覺劇情磨嘰的地方就會切至最高倍速快快略過,但看短劇用倍速的頻率很少。
觀眾的注意力更集中,也就意味著短劇內容精彩程度必須更高,信息密度更大、細節更精緻,才能滿足觀眾的期待。所以說,微短劇看似是行業「以小搏大」的寒冬自救之道,其實卻大有學問,甚至比長劇更能折射出創作水準的高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視頻平台開始布局短劇賽道後,不少如耀客、檸萌這樣的頭部劇集公司也紛紛入局,微短劇領域所剩下的市場空間和「錢景」,或許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寬廣。
目前,像《念念無明》這樣出圈的短劇尚未能夠招到商,收入主要還是靠平台的會員及廣告分帳。「短劇最大的問題是盈利」小豐告訴記者,當前市面上的大部分短劇項目分帳收入在100-200萬左右,能夠做到像《拜託了別寵我》這樣分帳收入達到3000萬的短劇相當罕見,「好好做內容,不然短劇也難出頭。」
如果你想合作——
新媒體商業合作
請通過以下方式聯繫
微信號:ZD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