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之死,成就了這件書法,也讓世人看到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2023-08-17     書法網

原標題:蘇軾之死,成就了這件書法,也讓世人看到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蘇軾在詩文書畫上的成就,令世人景仰,但在仕途上,卻異常坎坷,常有人說,如果不是因為弟弟蘇轍屢次搭救,他恐怕早就被整死了。宋哲宗親政以後,逐步恢復王安石推行的法令,作為堅定的「反王派」,蘇軾被一路貶到了海南儋州。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宋徽宗趙佶即位,隨即頒布大赦,蘇軾被授予朝奉郎一職,得以北歸。這一年,他已經64歲了,北返途中,蘇軾專程前往真州拜訪米芾。對於米芾來說,東坡亦師亦友。正是這一次相遇,讓米芾的學書思想發生了變化,他自此「始學晉人」。

文人之間的相會,總是琴棋書畫、詩酒相伴。米芾拿出自己珍藏的東晉謝安書法真跡《八月五日帖》,以及一塊紫金硯台,蘇軾作為唱和,便在這件書法上寫下跋文,還借走了紫金硯。殊不知,此舉將在日後催生出一卷經典名帖。

暑熱難耐,身體虛弱、垂垂老矣的蘇軾最終沒能回到汴梁。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常州病逝,學界考證死因極有可能是中暑。蘇軾死前立下遺囑,歸葬河南郟縣祖墳,並將借來的米芾紫金硯陪葬。此舉讓很多專家直到現在也摸不著頭腦,哪有把別人的東西帶入墳墓的。

米芾也是這樣想的,他連忙追回此硯。回家後,心有餘悸的米芾寫下了赫赫有名的《紫金研帖》,此帖僅有7行、44個字,釋文為:「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凈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米芾非常「高情商」的表示,紫金硯這樣的俗物,怎麼能蘇軾遺體這種涅槃聖潔之物一同入葬呢。《紫金研帖》尺幅小、字數少,但筆法卻極為豐富,頗能見米芾深厚的功力和獨特的個性。此帖筆鋒自然,藏露、中側並用,筆畫一波三折。

以橫畫為例,時而頭輕腳重,如「子」字,時而提按頓挫、中部輕盈,如「蘇」字。撇捺舒展、顫筆明顯,勾挑如蟹爪聱牙。《紫金研帖》結字無一取正,中線左右傾斜搖擺,字跡大小錯落、疏密相間。如「今得」二字,「今」字向右上傾斜,緊接著「得」字變向左下取勢。

章法上亦是變化萬千,如「吾今得之,不以斂」一句,前三個字用墨濃烈,筆畫飽滿,字徑較大,之後「得之不」牽絲引帶,筆畫輕盈,字跡也變小。全卷看下來,既能渾然一片,又處處有變化。

通過這卷《紫金研帖》,我們知道了蘇軾不為人知的一面,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才促使米芾寫下此帖。蘇軾之死,成就了這件名作。

大家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5a63cac73112d0cca48e204d916f2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