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樹》收官: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部「樹」的紀錄片?

2023-12-21     娛樂獨角獸

原標題:《大國之樹》收官: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部「樹」的紀錄片?

作者| 糖炒山楂

黑龍江林科院伊春分院的葉林在「研究」松鼠。因為松鼠得到紅松種子後會在四周埋藏起來的習性,決定了它是紅松天然更新的播種者,而松鼠搬運松塔的距離則決定了種群擴散林的數量。他希望,他們這代人至少能夠把紅松林恢復的「星星之火」種源給補上。

劉文虎曾是伐木工人,但現在他的身份是巡護人,這種轉變讓他「自豪」。打塔工人韓江濤會給森林裡的花鼠等留下吃食,「不能讓動物餓死了」。「林三代」牛蕾選擇了回鄉創業,用電商經濟助力森林食品的銷售……森林家園的意義,終被正視,所有人都在努力「校正」。

不過紅松林的故事仍然令人唏噓:曾經108萬公頃的原始紅松林,如今只剩下4萬公頃的天然林;紅松生態系統的恢復,正常需要200年的時間;沒有「十年樹木」而是「百年樹木」,小松鼠種下的紅松種子可能要過100年才會帶來一片新的紅松林……

紅松林的故事出自騰訊新聞熱播的人文自然紀錄片《大國之樹》。整個紀錄片只有4期,每集也只有30分鐘左右,但並不妨礙其在信息密度、科普性和人文故事性上都做到了極致。

坦白來講,最初娛樂獨角獸也曾懷抱質疑:樹隨處可見能講出什麼驚艷絕倫的好故事?但看完節目我們更加確信:這就是最適合當代年輕人體質的紀錄片。

目前,《大國之樹》也是騰訊新聞站內首個開播當天熱度值破萬的紀錄片,登上熱搜熱榜38個,受到學習強國、科普中國等多個官方媒體的支持和認可。當然也有來自觀眾最直接的反饋:「從現在開始,觀察身邊的樹木」「喚醒了我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最棒的精神食糧,這樣的紀錄片多來點兒」等。

而從媒體視角來講,許多答案也逐漸清晰:如一棵樹能講出什麼好故事?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部「樹」的紀錄片?

在年輪中尋得什麼意義?

當我們聽著85歲的研究員裴盛基講述他與一棵野櫻桃樹的故事,看著從21歲到80歲將自己一輩子交給茶葉的育種專家羅盛財拿著鋤頭滿山跑,《大國之樹》的那句slogan突然不再形而上:「在年輪中尋得意義」,而有些人,生而為樹。

大樹可以掙脫一切阻礙,努力站在最高的地方去迎接陽光。他們亦如是:1974年,裴盛基親自帶隊考察望天樹,終於在1975年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存在熱帶雨林;在「空氣中瀰漫著錢的味道」的武夷山,羅盛財持續奔走在保護名叢的「一線」:開墾茶園,研究繁殖名叢。

《大國之樹》究竟想要我們在年輪中尋得什麼意義?在娛樂獨角獸看來,應該是「人」的意義、「時代」的意義、和「樹」的意義。

裴盛基和羅盛財當然不是全部的人物樣本,就像望天樹的生態系統里,不只有最高的那棵,還有著在蓄力的「蹲苗」、幾百種的附生物種和多種小動物。紀錄片所提供的人物樣本同樣是豐富的,情感觸點是多元的、細密的。

游玉瓊是國家級非遺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即使受到女孩嫁人、傳男不傳女的固有觀念的打擊,她仍然堅信「我就是為茶葉而生的」,並最終成為中國第一批非遺大師中唯一一位女性。

更多的是沉默的崗位堅守者、最平凡的百姓,他們更像是靜默但持續蓄力生長的樹。長期做著雨林動態檢測工作的董金龍,你覺得他孤獨而辛苦,他卻樂在其中,用最浪漫的語言描述望天樹開花的甜蜜。打塔工人韓江濤和妻子,冒著「拿生命換明天」的風險,勤勤懇懇地生活。

不是只看著最高的那棵樹,而是每棵樹都有自己的年輪,每一圈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故事和感動,這也是《大國之樹》在人文故事性最動人的部分。

所謂「時代」的意義,是《大國之樹》對時代議題的聚焦。這也是樹與人的深度交融:樹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演進,並扮演著生態中的重要角色。紀錄片的視角沒有停留在渲染情緒上,而是通過兩個維度、以親歷者的故事講述,讓生態保護更加具體可感。

一方面,是關注到生態修復工作的具體展開和困難,比如雨林修復之難,難在間種的困難,紅松林的修復從補上種源開始。另一方面,則是關注到當地人的困境和發展。

橡膠林的綠色荒漠、紅松林的大採伐時期,雖是歷史發展產生的結果,但也有當地人生存生活的需求。而生態保護的一部分便是如何助力當地的經濟發展,比如雨林修復不僅有基金補貼、還大力發展雨林旅遊業,雨林徒步就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伊春則迎來了年輕一代的回鄉創業,以電商經濟助力森林食品的銷量。

所謂「樹」的意義,是一場融合了自然、地理、歷史等多學科在內的強科普運動。首期節目播出後,關於望天樹、熱帶雨林的討論達到了新峰值,#北緯21度只有雲南有熱帶雨林##中國用一棵樹打破國際刻板印象#等多個話題登上微博實時熱搜。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站在歷史變遷中客觀公正地去審視一段過去:自然與人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動態發展的。橡膠林、紅松林的故事或有遺憾,我們正視曾經的錯誤,反思過去,但同樣尊重過去的時代選擇和發展,並將目光聚焦當下,就像水哥王昱珩提到的「人不可能每一個階段都永遠只做正確的事情,我們至少是可以去校正的」。

從人文故事、時代議題到強科普性,《大國之樹》讓我們感受著大國底蘊和自然之美,也在其中審視自我、窺見天地、看見過去與未來。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部「樹」的紀錄片?

《大國之樹》由騰訊新聞出品,中國農業銀行冠名,夏至工作室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製作。而行文至此,我們也能夠回答最初的問題: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部「樹」的紀錄片?

最大的原因在於對時下年輕人情緒的洞察與關照。一個或許不算冷的知識是,在豆瓣上有一個小組叫做「抬頭,看樹」,組員超12萬;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科普類帳號「無窮小亮」,全網粉絲超3500萬。與此同時,貓、狗等寵物成為年輕人生活的「必需品」,它們甚至替代了人所帶來的陪伴感。簡言之,當代年輕人對動物、植物越來越感興趣,希望在其中得到治癒感。

而《大國之樹》播出後,市場給到的最集中反饋,便有一個關鍵詞是「治癒」。一方面,植物本身就自帶治癒感。以第一集望天樹為例,無論是高達81米塔吊上拍攝的巨大樹冠、它降落傘形態的種子隨風落下,還是其上附生的各種蘭,亦或是董金龍拍攝的望天樹葉子上睡覺的蛙,都自帶治癒感。

樹的治癒性還體現在它的確定性上。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樹始終保持自我生長的節奏,本身就是不確定環境里的一種「確定性」,也是當代年輕人亟需的心靈鎮定劑。

另一方面,人物故事自帶治癒感。這是一個意義匱乏的時代,年輕人在躺與卷之間不斷掙扎,追求的東西越來越快、越來越短、越來越「講究效率」,樹背後的人和故事卻帶來了一種全然相反的感覺:

「一輩子命中注定要和樹結緣了」、「我這輩子就搞植物了」、「我真的是為茶葉而生的」……紀錄片中有著好幾段這樣充滿宿命感的感慨,或許不明就裡的人會感覺煽情,但真正看完整個故事的人早已感動。擇一事終一生,裴盛基的年齡閱歷足以支撐他說出這句話,他也是理想主義的化身、是長期主義的堅守者。

如果說裴盛基尚且是歷史的重任落在肩頭,他選擇兢兢業業去研究去突破,離我們略有距離,那董金龍代表的則更是普通人的日常。他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工作中覓得一方新天地,也在工作中積累熱愛,對於迫切在工作中尋找意義的年輕人來講,便是最大的觸動。

站在更宏大的時代命題下,樹還意味著更具象的入口和載體。環保議題並不新鮮,影像化作品中也多有呈現,如何為它尋找一個最真切可感的入口才是最難的。樹隨處可見的普遍共識性、以及它背後巨大而豐富的故事性,決定了它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也是最適合的環保議題切口:親切,也真實。

紀錄片中橡膠林「綠色荒漠」的故事,源於水哥王昱珩在飛機上的一次觀察,而他走進橡膠林的過程,也是他帶給自己的一次探尋和解密之旅。聽著劉文虎在一個樹樁前比划著如何砍伐的過程,曾經的大採伐時期仿佛更加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而他此刻巡護人的身份也顯得更加珍貴。

透過不同的樹,植物的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也被更深刻的探討,甚至讓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有了更具體的出口。看多了「天價茶」的新聞,但真論觸動可能都不如紀錄片中那個具有守護意義的「土地廟」來得讓人印象深刻,也不如羅盛財奔波在田園間帶領水哥王昱珩一點點深入茶葉世界來得真實。

在騰訊新聞站內評論區,望天樹所引發的用戶反饋非常積極:有人感慨於望天樹對於熱帶雨林的意義如此之大,有人終於明白當時的中國為什麼需要被證明有熱帶雨林,也有人被科研人員擇一事終一生的熱愛和堅守打動……由樹開始,層層剝開的自然、歷史和故事,都成了大眾情緒的出口,綿密複雜、但也積極正能量。

最後,人生太匆忙,不如停下來、靜下來去看看樹。這也是《大國之樹》分享給我們的,去觀察一棵樹,也去發現每種樹背後隱秘的、豐富的、美麗的世界。

最適合年輕人體質的人文自然紀錄片

《大國之樹》所帶來的觸動仍在繼續。那從製作的角度來講,《大國之樹》為何能爆發如此強大的效應呢?娛樂獨角獸也獨家對話了紀錄片總監製孟田芳、製片人張昊、總導演羅穎鸞、分集導演張蕊,根據他們的講述總結出了以下三點:

第一,從樹出發,做一個專業且好看的紀錄片。比如除了圍繞中國三大林區挑選代表性樹種的自然因素考量,總監製孟田芳對樹種選題有著更確切的標準:要與觀眾有實際相關性,故事要有衝突性有起承轉合,選題與用戶間有共鳴性,以及科普性與趣味性兼具等。這些決定了如何讓「隨處可見」變得有吸引力。

呈現上,如果熟悉騰訊新聞,會發現相比自然題材,他們更加深耕於人文類紀錄片。那如何「揚長避短」?一面是在拍樹上極盡用心,比如節目組曾用了兩天的時間在雨林中徒步,就是為了尋找到能夠為觀眾帶來雨林原生感的樹;也曾在數十米高的空中走廊上努力掌握機器,在風來的時候驚得一身冷汗。

另一面則是發揮團隊在人文故事上的長處,用擬人化的方式去講述一棵樹。比如望天樹龐大的生態系統,在董金龍拍攝的樹葉上的蛙等各種生物中更加可感;水哥王昱珩在橡膠林中關於「沒有一聲鳥叫」的感慨,讓綠色荒漠所帶來的情緒更加具體。

樸實的鏡頭語言、拒絕煽情的真摯表達,是娛樂獨角獸尤為喜愛這部紀錄片的一點。我們也注意到,在導演手記中曾提到,節目去掉了一些科研人員和崗位堅守者所面臨的病痛和困境。當我們將問題拋給主創團隊時,導演們表示:主要還是考慮人物故事與主題的契合性,而不只是考慮情節是否感人。

不煽情、克制敘事的背後,其實是尊重每一集的整體敘事邏輯,提煉最能支撐起人物故事的一個支點、或是找尋人物身上最能和觀眾共情的一個支點。這也讓每期節目始終圍繞一個核心主題、故事娓娓道來,牢牢將人吸引在其中。

第二,水哥王昱珩的加入,在紀實和綜藝間取得了一種新平衡,也吸引了更廣譜觀眾的觀看熱情。尋樹官的功能,是多元的:一方面,他在不同樹種中為觀眾創造了不同的跟隨者視角。水哥對望天樹的認知就是龍腦香科,所以節目也從這裡展開,跟隨他的視角去「看見」望天樹,連貫探討望天樹背後的故事。

在如何講好茶葉的故事上,他同樣為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角度:茶葉小白的視角。相比專家高談闊論,可能水哥的一句「我平時不喝茶」,更能帶領著普通觀眾以「清零」的狀態感受茶樹背後的人和故事。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他「懂」。水哥對植物的專業和熱愛,讓他在走進和理解樹種的時候能夠做到具體而深刻,並通過自己獨特的感受力和表達力傳遞給觀眾。比如面對望天樹龐大的生態系統,水哥以人類社會學的寫字樓來比喻;也因為它的樹蔭並沒有遮天蔽日而是照顧到了弱小,而被稱為「有大腦」。

面對橡膠樹的綠色荒漠,水哥科普並指出:「橡膠樹本身是一個奉獻和付出的物種,發現它的時候是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叢林裡,它並沒有讓那個地方變得荒蕪,其實是我們人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很好地去利用它。」 ——這正是靜態的植物最需要的「傳遞者」。

第三,平台特質所帶來的創作上的質感和風格。近日,騰訊再次躋身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首屆「中國ESG榜樣」年度盛典,成為唯一一家入選的網際網路公司。「不只是流量,關照現實,關照人類與社會的福祉」也是騰訊新聞在內容上最堅定的探索方向。

更具體的,作為資訊類平台,騰訊新聞的用戶特質決定了《大國之樹》在故事的衝突性和信息密度上都必須做到極致。在孟田芳看來,在短視頻的衝擊下,大眾對內容的閱讀習慣和接受習慣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而信息密度這樣類似營養的東西一定要給夠;同時觀眾始終會被閃亮的東西所打動,也就是人物故事。

比如紅松林的人物故事,包括了三代人:大採伐時期的親歷者、當下一代的打塔工人與修復者,年輕一代的回鄉創業者。望天樹的故事則是典型的從知識層面到話題層面、再到人物層面的層層剝開,最終在價值層面給到觀眾以力量感。

而這些人物和故事每一層也有著專業的考量標準:人物所講述的知識點是否是大眾不知道的?人物故事和它主張的價值觀是否讓人過目不忘?有哪些會讓觀眾產生共鳴的話題?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貫穿在節目製作的始終。

可能這仍是一個蘊含著遺憾的故事,比如節目組還儲備了大量普洱古茶樹,白樺和馴鹿人的故事無緣在正片中出現,但無可否認,《大國之樹》的確在這個冬天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跨越多地區、融合多學科、穿透多時代、聚焦多行業群體的,眼界和精神的多重洗禮。

而更令人欣慰的是,在騰訊新聞站內、豆瓣等平台上,我們能夠看到,許多人已經在動起來:有人表示要多研究研究樹,有人將目光對準了身邊擇一事終一生的可愛的人,更多人開始為環保盡一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950bd7670014f84b96aa6dd244a19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