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2019年6月16日,雨夜。
廣西百色市凌雲山,電閃雷鳴,泥沙俱下,洪水擋住了去路。
一個女孩停在車裡進退兩難,車燈發出微弱的光,照出密集的雨點。
她拍下暴雨視頻發到群里,「我遇到山洪了,兩頭都走不了」。
隨後,失去了消息。
第二天,搜救人員在河道中找到了她的遺體……
消息迅速蔓延,如晴天霹靂,刺痛了所有人。
女孩名叫黃文秀,是百色市百坭村「駐村書記」,《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七一勳章獲得者。
3年後,以黃文秀為原型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開播,豆瓣評分高達9.1。
然而遺憾的是,與那些收視火熱的流量劇相比,這部劇在網上並沒有什麼討論度。
可即便沒流量,我還是想寫這篇文章,因為黃文秀,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銘記。
「你好,我叫黃文秀」
1989年夏天,黃文秀出生於廣西百色的一個小山村。
為了維持生計,爸爸每天起早貪黑,去山上種甘蔗、芒果,媽媽在家裡幹家務。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文秀很小就特別懂事。學習從不讓父母操心,還主動幫忙干農活。
去山裡,她會主動走在前面,護著媽媽。
去果園除草,被蟲子叮了一身包,用清涼油隨便塗塗,也不抱怨。
別的小朋友都向父母討要生日蛋糕,文秀卻幾乎沒有過生日。
高中時,文秀英語不好,為了彌補短板,她每天最晚離開教室,反覆背誦單詞。
一年後,老師驚奇地發現,文秀做題速度越來越快,正確率也很高。
後來,她考入山西長治學院,成為當地少有的大學生。
母親賣掉了自己的首飾,依舊湊不夠學費,文秀靠著貸款和好心人的資助才得以上大學。
母親經常念叨「我們欠國家的太多了」,文秀也在心裡暗暗發誓,以後要回饋社會。
後來,媽媽生病住院,還在讀書的文秀告訴爸爸,哪怕借錢也要治好媽媽,錢她會慢慢還。
為了支撐生活費和醫療費,她暑假很少回家,沒有人知道她默默打了多少工。
大學期間,她不負眾望考上了研究生,也一天比一天自信、活潑。
她用打工賺的錢把父親接到北京,來到天安門,圓了父親多年的夢想。照片里,父女倆一臉驕傲。
碩士畢業時,作為優秀畢業生,文秀拿到了「國家電網」的高薪工作,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離開小山村,來到大城市,是多少大山兒女的夢想,然而黃文秀卻毅然決定放棄這份工作,回百色建設家鄉。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幫助需要的人,才是她的理想。
男友為了把文秀留在北京,甚至向她父親下跪。
父親理解文秀的志向「女兒的事,她自己做主」。
知道家鄉的窮苦,文秀做不到只顧自己的前程。
「總有人要回去的,我就是那個要回去的人。以前讀書有很多人幫我,我也該回報社會了。」
不能成為太陽,那就當一顆星星
2016年,文秀順利進入百色宣傳部工作。
好好的縣機關不呆,她主動申請到「百坭村」扶貧,立志改變這個深度貧困村。
市區坐大巴到坭村,要在陡峭的盤山公路上搖搖晃晃近5個小時,才能到達。
這裡暴雨頻發,經常發生山洪和塌方,影響了村裡的飲水和灌溉。
百坭村有5個屯都在山上,每到下雨天,路面泥濘、坑窪不平,嚴重影響產業發展。
交通閉塞,極度貧困……這對從未乾過扶貧工作的文秀而言,挑戰可不小。
起初,村民並不信任這位學生模樣的女書記。「不在大城市吹空調,跑回來我們這窮地方做什麼?」
面對誤解,她沒有氣餒。
村民不搭理,她就幫掃院子,幫摘砂糖橘、收玉米、種油茶。
貧困戶不在家,她就去田裡找,一邊干農活一邊聊政策。
「一口洋氣的普通話,誰會認為你跟他們親?指望你帶領大伙兒脫貧?」村支書的一句話,讓她茅塞頓開。
通過刻意練習,幾個月後,她已經可以用當地方言交流,也取得村民的信任。「你這個女娃娃,還是真的難纏得很吶。」
有句話叫,扶貧先扶志。
村裡有個叫金鳳的孩子不想讀書,只想早點嫁人,過上好日子。
文秀得知此事,邀請兩個正在暑假實踐的學妹和金鳳住在一起。
女大學生的出現,讓金鳳認識到女人有知識會更強大,決定繼續求學。
單身漢黃元軍,住在髒亂差的屋子裡,每天遊手好閒,等著國家發補助。
不顧同事的勸阻,文秀帶頭幫忙收拾屋子。
看著整潔乾淨的房間,黃元軍沒想到,他自己都放棄的生活,竟然還有人在乎。
「人拿你當人看,你要活出個人樣哦」。從此,他一改懶惰邋遢,生活步入正軌。
精神面貌有了,下一步就是扶持產業發展。
通過實地走訪,她根據每家的情況,制定了不同的創收方案。
種植山茶油的農民,產量低,收入少。文秀解決種植難題,申請貸款辦榨油房。
因為交通運輸不便,砂糖橘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她熬夜做方案,爭取修路資金。
路修好了,又安路燈,建蓄水池,設電商服務站……一張手繪的貧困戶分布圖,布滿了她的足跡。
她最愛的長裙,駐村後再也沒穿過。那個曾經愛美的姑娘,曬黑了、也變壯了。
在她的帶領下,村民的日子在熱熱鬧鬧往前走。不到一年時間:
砂糖橘種植戶每戶增加了2500元的收入,
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增收6.38萬元,
貧困率從22.88%下降到2.71%……
除了經濟發展,文秀也格外關注孩子們的成長。
有孩子考上大學,她幫忙申請了5000元補助,其他貧困戶心理不平衡。文秀上門解釋,「錢是上學用的,如果你家孩子能考上大學,也能拿這筆錢。」
每到周末,把村裡的小孩都召集到一起,製作零食、傳授知識。
就這樣,百坭村變得越來越好。駐村滿一年的那天,那輛載著她東奔西走的汽車,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
她在朋友圈記錄「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2018年國慶節,百坭村第一家酒坊開業,她自掏腰包,預定了200斤新釀的酒。
她跟大夥說「今天,咱們一起存下這些酒,待到全村脫貧的那一天,我們和全村鄉親們一起再喝慶功酒」。
「這不只是慶功酒,也是『女兒紅』,等到那一天,文秀姑娘要把自己嫁出去!」
她羞著臉「到時候,我請百坭村的全村人民為我證婚」。
此時,「那用屯」已經實現了全屯脫貧,有5戶村民年收入超過了10萬。
如今的百坭村
「還有15戶56人未脫貧,公共服務還有待建設完善,這些我充滿信心」她計劃著,再努努力,爭取全村脫貧。
然而,厄運卻悄然而至。
那壇「女兒紅」,再也等不來她的主人。
她的人生,停在那個雨夜
初夏,一個平常的夜晚。
文秀抽空回了趟家,看望病床上的爸爸。
雨越下越大,她怕村裡受災,不顧父親挽留,隨便扒拉幾口飯便驅車回去。
不久後,她失聯了。
那個雨夜,文秀犧牲在扶貧路上,生命定格在30歲。
追悼會上,百合和白菊簇擁著遺照。照片上,她戴著黑框眼鏡,淺淺地笑著。
村民擠滿了禮堂,泣不成聲。他們清清楚楚地記著「秀兒在百坭村度過了1年零81天」。
女兒走了,父親再也沒有笑過。
母親自責為什麼自己不會開車,不能提醒女兒如何安全駕駛。
同事心痛萬分「說好的打贏扶貧戰,我們一起收兵,你失約了」。
是啊,文秀答應好要教村民做電商賣水果,如今,果樹已經齊腰高,她卻食言了。
文秀離開後,人們才發現,這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家裡卻有肝癌晚期的父親和先天心臟病的母親。
「她經常資助孤寡老人和孩子,沒想到家庭如此貧寒」。
鋪的是水泥地,門窗都沒裝。最值錢的家具,是一台老式電視機。
衣櫃里,還有一條未摘吊牌的長裙,文秀再也沒機會穿上它了。
村部的宿舍,一切還是她離開時的模樣。
床下放著水鞋;
牆角放著那把沉默的吉他;
書架上的「駐村日記」記錄著她征程上的點點滴滴。
村子變好了,她卻看不到了
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父親替女兒戴上了大紅花,淚眼漣漣。
《大山的女兒》攝製組找到他,他說「上映的時候,一定要通知我去看」。
遺憾的是,沒等到上映,他就因病去世。
文秀母親戴著一個手鐲,這是女兒送的禮物,她從來捨不得摘下。
離開後第三年,文秀曾經無比牽掛的杉木、油茶、砂糖橘長勢茂盛,百坭村也實現了全部脫貧。
可惜,她沒能看到這一天。
當地有傳說,離世的人會變成蝴蝶,飛回家鄉看看。
曾有一隻黃色的蝴蝶飛到村支部,村民說「這是黃書記回來看我們了」。
生前,文秀希望蓋一座兩層的小樓,開一家幼兒園。
如今,這個遺願也實現了。
一百多名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笑靨如花。
文秀,你看到了嗎?
網友說:「文秀幼兒園」,她一定看得見。
「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走的時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華。」
她放棄高薪工作主動請纓奔赴偏遠的山村,成為這個時代的逆行者。
當擁有安逸穩定的工作成為人生贏家,當高收入被視為內捲成功的標誌……黃文秀純粹的「利他性」更顯珍貴。
「我叫黃文秀,我來自廣西貧困山區,我要回去,把希望帶給父老鄉親」。
30年璀璨芳華,她活出了厚度與深度。
如今,斯人已去。
「那本日記簿,停在最後行。
那件魚尾裙,再也沒新娘……」
但她為白泥村奔走的背影,不該被忘記。
致敬「大山的女兒」黃文秀。
零熱搜,沒關係。
但忘了她,是所有人的遺憾!
參考資料:
共青團中央《黃文秀犧牲3周年,現在村子好了,她卻看不到了》;
《再看依舊淚目!7個細節講述黃文秀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黃文秀:法學碩士拒絕北京高薪,紮根大山扶貧,村民剛富她犧牲了;
紀錄片《文秀,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