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是新導演的跳板嗎?

2023-06-22     娛樂硬糖

原標題:創投是新導演的跳板嗎?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雖然眾人還沒機會看胡歌、大鵬的新片,但倆人攜手在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拿下金爵獎影帝的新聞,還是在娛樂圈激起千層浪——尤其是改變了同輩的電影中生格局,又引發了一輪電影咖重排座次的討論。

除此之外,硬糖君更感慨的是,令兩人拿獎的電影分別出自兩位新導演之手。可仔細一看兩位導演的背景,又並非初出茅廬的新人。其中,《不虛此行》導演劉伽茵是現任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教授,《第八個嫌疑人》導演李子俊則是多部知名港片的副導演。

真論起二人身份,不是混京圈的,就是港圈的「新導演」。這不免讓硬糖君想到此前對新一代導演的觀察:不混地域圈子、沒有背景與資源的導演似乎很難出頭。但行業的新導演「活水」只能從已經權力固化的老圈子中來嗎?或許還有不一樣的源頭?

比金爵獎更早落下帷幕的上影節電影創投,提供了另一種答案。熟悉電影創投的觀眾應該知道,每年大大小小的創投很多。一般來說分為兩類:純劇本階段的初創項目,和拍了樣片、短片的發展中項目。一句話,新導演在創投領域的敲門磚,更多是作品。

每年都有很多電影公司贊助上影節的創投項目,有的公司還持續了很多年。資本願意持續花錢做這件事,一定不是慈善家,而是切實在尋找有潛力的新導演。

今年的上影節創投又格外受到行業關注。因為延期一年,今年上影節創投收到的作品數量有所增加,多達679個有效項目申報。一番激烈角逐後,33個項目入圍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

最終,14個項目瓜分了12項榮譽。其中,有8項榮譽來自8家電影公司的贊助與評選,包括觀眾熟悉的壞猴子、萬達電影、阿里影業等。創投這條路,能成為「無門無派」新導演的一場公平「高考」嗎?

無背景新導演最公平上升路徑

細數國內這些年混出頭的新導演,會發現影視圈的階層固化確實挺嚴重。身居高位的導演,基本是知名演員、名人轉導演。其他的,要麼是混喜劇圈,要麼是名導扶持計劃出來的。總之就是要混圈子、有人脈。

但在電影創投上,新導演可以靠作品說話。當然問題也不是沒有,比如在篩選項目的標準上,因為每年找來的評委都是圈內人,也不乏可能會有「關係戶」入圍,或是評委顧慮到人情關係而有所偏袒。

事實上,各種各樣的創投也會難免落入電影圈「階層固化」的局面,失去真正選拔新人導演的作用。上海國際電影節在2019年推出了致力於電影新人孵化的創投訓練營SIFF NEXT,似乎正是想嘗試打破僵局。2023年,計劃招募約20位來自華語地區多個專業背景(製片、編劇、導演)的學員。

創投訓練營SIFF NEXT向今年的上影節創投輸送了三名新導演——王凱旋、佘澤雨、張嘉運。他們既不是畢業於北電或者中戲,也不是混京圈或者港圈,而是其他社會背景、其他院校的徹徹底底「圈外」新導演。

沒有背景的新導演,在上影節看到了出頭的希望。雖然入圍創投之後,新導演有了和大公司、大製片聊合作的機會,也算是換了種方式進圈——搭上資本和拓展人脈。但不可否認,這是「圈外」新導演目前最公平的上升路徑。

同時,創投也是很多獨立電影廠牌運作電影的方式。很多獨立電影廠牌因為資金不夠支撐完導演拍完作品,便會帶著「樣片」或未完成的片子去創投找大的資方進入,這也是獨立電影廠牌難得與大公司平等談合作的機會。

比如,獨立電影廠牌工廠大門已經帶著多個項目闖蕩過創投,並成功孵化出顧曉剛的《春江水暖》、魏書鈞的《永安鎮故事集》等作品。第24屆上影節創投,他們的導演陳延企作品《一日游》獲得製作中推薦項目獎。本屆上影節,又有導演高鳴作品《兩個時區》成為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

當前行業里,創投項目流產的不勝枚舉,但上影節創投項目拍成率卻是出奇的高。自2007年上影節創投設立以來,已成功舉辦15屆,見證87個項目進入製作,其中有44部影片入圍A類電影節,共計63部影片實現院線上映。

這其中亦不乏觀眾熟悉的高分作品,比如張猛的《鋼的琴》、韓傑的《Hello!樹先生》;還有很多備受圈內認可的導演,最初作品也是從創投走出來。比如,陳正道的《幸福額度》、徐浩峰的《師父》、徐昂的《十二公民》。

「把項目拍出來」難在哪?

電影創投的意義,除了選拔優秀作品與新導演,還有最重要的功用——「找錢」。

新導演和大公司、資方通過創投的平台搭上線後,無論雙方再舌燦蓮花、藝術共鳴,最終還是需要達成共識、願意敲下投資的合約,把關於「錢」的事落定。

而實際上,很多大公司投了十幾二十萬的創投獎金之後,並不一定代表會真的投資影片。

一是可能創投作品裡,並沒有真正符合電影公司內容規劃的項目。大部分公司還是想尋找有商業潛力的作品,而很多創投作品太過文藝。但也不排除很多公司缺乏判斷商業潛力的眼睛,賣到17億票房的《人生大事》曾經在平遙創投洽談多輪,只有聯瑞聊到了最後。

二是公司評選作品的人和最終拍板投資的人,是兩撥人。公司把獎頒給新導演,但項目最終不一定能通過公司拍板投資的人。畢竟一部新導演作品也是幾百萬的項目,有的甚至想要預算上千萬。大部分公司在面臨投資決策時,還是會趨于謹慎和保守。

第三問題也可能出在新導演自身,硬糖君聽說過不少新導演和資方後續談崩了的情況。比如,雙方就預算成本、製作規划上出現分歧,種種不信任的情況出現,導致雙方「分手」。不得不承認,會談判技巧,既能談高大上的藝術,又能掰扯商業回報的新導演,更容易成事。

當然,新導演因為入圍創投,被更多的人看到後,也會面臨很多誘惑。這時候,可能還有其他資方邀約去拍攝劇集或者其他項目,從而不得不暫緩自己的創投項目,畢竟執導劇集是一個很大金錢誘惑。

比如,2019年獲得上影節創投單元「最佳青年導演項目」、「萬達菁英+關注項目」的《凱迪拉克》導演王一寓,就曾接受劇集公司小糖人的邀約,開發劇集項目。

說來說去,每年大公司立項的大導演項目都有那麼多,拍出來的也沒幾個,新導演項目能出來自然更不容易。因為畢竟眼下大環境如此,新導演項目需要承擔的風險更大。要拍成創投項目,既需要有始有終的良心資本,也需要新導演對自己作品有足夠大的執念。

評選體系需要「不一樣」

對於一個新導演,拿著劇本去投創投,基本是逢獎必投。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創投,也沒有什麼明確的差異化。

即使評委每年都在換,但很多創投入圍的項目,整體都有點風格與形式過於單一。一覽片名,就能感受到整體氣質偏文藝片,很多關注個人成長的故事,視聽語言很像「北電畢業作品」,學院派味道太濃。

而根據往年創投入圍作品風格,又會吸引類似風格的新導演,或者有新導演去迎合這類風格。如此循環往復,很多創投作品掉入單一風格的窠臼里。

長此以往,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投項目少之又少。要打破僵局,需要各個創投活動挖掘出自己的特色,讓不同類型的新導演都能找到更好的歸宿。而不是原本想拍輕鬆商業類型的導演,為了曲意迎合所謂的「創投風格」,刻意為自己作品注入嚴肅命題,反而淪為四不像。

硬糖君注意到,上影節的創投一直格外關注有商業潛力的項目。從今年入圍的創投項目來看,類型多樣、主題多元。比如,罕見的「懷舊復古」風格作品《夜奔》,奇幻元素的維語電影《閒雲野鶴》,特殊女性題材電影《同桌媽媽》,聚焦都市職場危機的電影《沒有影子的女人》,體育類型電影《第一次選擇》,甚至還有融入武俠元素的《遙遙傳》。

即使是氣質偏文藝的項目,也有一些新鮮感。比如,荒誕喜劇《叄局兩勝》、印度版「楢山節考」《虎腹之中》等等。

硬糖君此前在《如何定義「第八代導演」?》中也提到過,隨著時代的變化,新一代導演本身就是一個創作視角更多元的群體,他們沒必要把自己困在仇大苦深的傳統命題里,他們可以提供給市場更多有趣、新穎的作品。

這不止需要新導演的才華與膽識,也需要各方創投活動去重新建立自己的評選體系。既要有一套差異化的標準,也要有一雙識珠的慧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4e89772f1a5bcbc5c5ed32c8357ef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