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文稿:【跟著習主席學國學】中華文化是一條名為「以人為本」的河流

2024-07-10   宣講家網

「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是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2月25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講話中引用的一句名言。原話是:呵護人的生命、價值、尊嚴,實現人人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中華文化歷來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孔子的「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孟子的「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荀子的人「最為天下貴」,墨子的「兼相愛」,都強調人的自身價值。古人還說:「萬物之中,以人為貴。」「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理天下者,以人為本。」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啟蒙思想家提出「天賦人權」等觀點,強調人人生而平等,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推動了英國、美國、法國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內容是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其目的是,總結新時代我國人權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成就,分析國際人權領域鬥爭形勢,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更好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共產黨是真正不惜為了中國人民做出任何犧牲的偉大政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這一段重要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重視人、重視人權、重視人的尊嚴,是中華文化幾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近代以來,我們黨不僅很好地繼承、發揚了這一傳統,而且還在新時代作出了關於怎樣在更高層次上保障人權的重大探索,並取得了巨大成就。

「理天下者,以人為本」,語出《貞觀政要》。其意為,治理天下,必須「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同時引用了一系列強調人自身價值的典故:「古之為政,愛人為大」出自《禮記·哀公問》,「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人「最為天下貴」出自《王制》,「兼相愛」出自《墨子·兼愛》,「萬物之中,以人為貴」出自《後漢書》,「濟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理天下者,以人為本」這句古話對當下的啟示有四:

一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有光榮的重視人民、仁愛天下的優良傳統。從《尚書》《易經》《詩經》開始,中華文化一直閃耀著關懷人民的思想光芒,所以才在歷史上留下了「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等名言警句。

二是中國共產黨是真正重視人民、重視人權的黨。毛澤東同志在《湘江評論》的創刊宣言中說道:「世界什麼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當時的毛澤東同志就已經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只有紮根人民、服務人民,才能贏得人民。我們要知道,中國共產黨對人民的重視,與歷史上的民本思想、西方啟蒙運動所強調的人權是不同的,而且境界更高。由於無法讓最廣大的勞動人民獲得生產資料,無論啟蒙思想家們高喊的民主、自由等口號多麼迷人,都不能真正保障人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則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徹底變革,是改變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為我們每一個勞動人民享有最廣泛的人權提供了根本基礎。

三是在人權的問題上,中國要掌握話語權、主導權。

四是在保護人權方面,由於國情、發展程度不同,每一個國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和道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首先要保障的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人權,而更高層次的人權則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再逐步實現。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這樣一種關係,是全世界各民族都要在發展過程中去面對的,那就是人和神的關係。在全世界各民族之中,只有我們中華民族,在人和神的關係上最先認識到,人類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人類的福祉要靠自己來創造。

《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什麼是自強不息?那就是所謂的命運和福祉,不是由什麼外在的「神秘力量」決定的,而是由人類自己決定的。也就是說,幸福要靠我們自己來創造。

在政治生活中,中華文化特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就在於有沒有為人民做事,有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當然,中華文化也認可命運和福祉有著個體努力以外的因素。但是,我們強調的是,自助者,天才助;自助者,人才助。也就是說,只有在充分發揮人的主體力量的基礎上,外在的力量、因素才能夠起到作用。這樣一種認識,哪怕是跨越了幾千年,至今仍散發著真理性的光芒。

作者:郭繼承 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