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講家評論:蹄疾步穩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2024-06-14   宣講家網

2024年1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釋金融強國的豐富內涵,強調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繼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之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深刻理解建設金融強國的重大意義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這一深刻闡述生動刻畫了經濟與金融休戚與共的關係,也凸顯了金融「國之大者」的重要地位:金融作為經濟的血脈支撐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和社會的持續發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越強,經濟運行就會越順暢。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隨著國際貿易的興起和全球市場的形成,大國崛起背後都有強大的金融體系作為支撐。金融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也日益成為國際博弈的重心。

金融高質量發展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提出建設科技強國、農業強國等強國目標。這些強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金融體系提供持續有效的支持。

中信銀行北城天街支行金融網格員邵曼(左二)、王昱寒(右二)給群眾宣講金融反詐知識。 新華社照片,重慶,2024年3月14日

全面把握金融強國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強國應當基於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即: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

這是對金融強國歷史演進規律的深刻總結和概括。從國內視角看,擁有完善、高效、安全、穩定運行的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是金融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從國際視角看,金融強國表現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能夠參與制定國際金融規則和標準,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1984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我國開始逐步建立覆蓋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期貨等領域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業快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我國已經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大國」。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債券、保險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2022年9月4日拍攝的服貿會首鋼園區金融服務專題展一角。新華社照片,北京

紮實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迫切需要紮實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從金融大國邁向金融強國。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增長率一直居於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為建設金融強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定信心,久久為功,紮實推進金融強國建設。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 「五篇大文章」。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積極服務創新驅動、區域協調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綠色發展、糧食安全、普惠養老等領域。進一步鞏固我國普惠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的全球領先地位。

加快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金融調控體系。立足中國國情,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助力實現穩經濟、調結構、穩物價的平衡。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有效管理和引導預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綜合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進一步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加強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打通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

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加強金融監管。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金融監管要「長牙帶刺」,切實提高監管有效性,明確部門責任,加強協作配合,嚴格執法,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完善金融機構體系,優化金融市場結構。進一步完善金融機構分工協作和差異化發展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培育國際競爭力,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引導中小金融機構聚焦主業,開展區域化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要加快構建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優化融資結構。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完善債券市場發行規範和定價機制,提升債券市場效率和服務水平。提升對農業、製造業、養老醫療等的保障水平,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推進金融雙向開放。穩妥有序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加強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更好滿足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者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需求,增強對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對外貨幣合作,穩步推進中央銀行間雙邊本幣互換和本幣結算合作,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優化境外人民幣使用環境。更好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樞紐功能,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建設金融強國,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要堅定信心,客觀認識我們的基礎和差距,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堅持高水平開放,以高質量發展為社會主義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作者:祝紅梅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