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杰和她的親密照,扯出32年前那個「受害女孩」

2023-04-09     窈窕媽媽

原標題:李連杰和她的親密照,扯出32年前那個「受害女孩」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沒有星標公眾號,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文章,我們的緣分或許就無法再續了……

為了不失聯,希望大家動動手指星標【窈窕媽媽】公眾號,期待你們能在文章發布的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星標步驟如下:

另外,我還在文末放了我的信,裡面會有我的生活分享和日常感悟。姐妹們可以加一下。

最近也在籌備創建各個年齡段的育兒交流群,待準備工作完成會通知大家進群期待和你們有更親密的聯繫~~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前段時間,李連杰小女兒Jada分享自己乘私人飛機兜風,以及與爸爸親密相偎的照片。

不難看出,李連杰對小女兒Jada不僅在物質上格外優待,情感上更是十分寵溺。

評論區網友紛紛感嘆:「 真是同爹不同命」。

相比於「含著金鑰匙」長大的Jane和Jada, 李連杰與前妻黃秋燕所生的兩個女兒——李思、李苔蜜的生活,真可謂雲泥之別。

尤其大女兒李思,曾多次公開表達怨恨父親「拋妻棄子」。

如今35歲的她,依然無法釋懷32年前父母離婚的陰影......

出軌、拋棄

黃秋燕出身藝術世家,父親黃伯壽是北京軍區文工團編導,母親陳良環是歌舞劇院的舞蹈老師。

從小,她備受寵愛,也被父母寄予厚望:繼承衣缽,成為舞蹈家。

可天不遂人願。迫於「時局」壓力,父母不得不將年僅10歲的女兒送去北京什剎海體校學習武術。

這個決定也間接改變了黃秋燕的人生軌跡......

13歲,黃秋燕憑藉身體天賦,進入北京專業武術隊。在這裡,她遇見了自己的初戀——李連杰。

與黃秋燕不同,李連杰家境十分貧寒,甚至能用「饑寒交迫」形容。

2歲,父親意外離世,生活重擔全部壓在母親一個人肩上。母親不僅要養育5個兒女,還要照顧雙方老人。即使晝夜不停地工作、忙碌,也只能保證一家人「餓不死」。

李連杰曾回憶: 「從小就沒穿過一條不漏洞的褲子,心裡一直都特別自卑。」

師姐黃秋燕的出現,一下照亮了他的生活。

她對他格外關心,又是送衣服,又是給他帶吃的。

情竇初開,青梅竹馬,兩人漸漸走到一起。

黃秋燕大方美麗,追求者眾多,但她偏偏鍾情於這個窮小子。

直到82年李連杰因出演《少林寺》一炮而紅,秋燕才敢把戀情告知父母。

父親雖未明確反對,卻也不免擔心: 「你比他大兩歲,從小長大的環境也不一樣,還是慎重考慮。」

黃秋燕覺得兩人相伴長大,情誼比千金,眼前這個男人是值得託付終身的。

不料,出名的李連杰已經開始在心裡打好分手的算盤。

都說女追男隔層紗。

這段不平等的關係里,黃秋燕從來是付出方,李連杰一直是既得利益者。他理所當然享受她的好,卻不想給她一個未來。

怕惹人非議,李連杰決定把黃秋燕捧紅後再分手,便推薦她擔任《少林小子》的女主。

正當李連杰準備分手之前,好巧不巧,他因為拍攝電影深受重傷,臥床不起,秋燕照顧在側。聽從「乾媽」趙群學建議,他決定娶媳婦給自己「沖喜」,以此驅趕病魔。於是,李連杰向黃秋燕求婚,她一口答應。

1987年6月,兩人結婚,沒有宴請賓客,沒有戒指婚紗,只有一紙婚書。

婚後黃秋燕不再接戲,只想安心做賢內助。沒多久,李連杰事業受挫,決定去美國闖蕩。此時,秋燕已「身懷六甲」,但還是決定大著肚子跟隨他去國外。

1988年,女兒在洛杉磯降生,喚名李思。

可沒過多久,兩人便陷入「經濟危機」,武術培訓學校入不敷出。雪上加霜的是,黃秋燕又懷上二胎。

於是,她鼓勵李連杰再回香港嘗試一番,說不定能東山再起。在 她眼裡,丈夫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她對他絕對信任。

為了生存,李連杰返回香港。1989年,他出演動作片《龍在天涯》,在劇組結識了那個美得不可方物的女人「利智」。

他一見鍾情,徹底淪陷。雖然他後來又回美國短暫陪伴了妻女,但他的心早已飛走。面對李思稚嫩的叫喊聲,他無動於衷。

兩年過去,他不願再壓抑自己的情感,只想趕緊離婚,和利智正大光明地在一起。於是,他打電話向妻子坦白:

「對不起,我錯了。我找到了真正的愛。

和你在一起並不快樂,在一起就吵架,這對女兒的成長不好,我們還是離婚吧。」

3歲的李思,看著痛哭的媽媽,一臉懵懂。她不知道這通電話意味著什麼,只聽出電話是父親打來的。

李連杰出於「愧疚」,提出凈身出戶,把尚在貸款中的房子留給她們母女。

可秋燕怎麼負擔得起呢?在美國,她沒有工作經驗,又得還貸款,還要養育兩個女兒,根本不現實,所以她提出讓李連杰幫忙照顧孩子。

1991年6月,兩人離婚,李思和妹妹被送回北京,交由奶奶張鳳蘭撫養。

看見媽媽和奶奶臨別時抱頭痛哭的模樣,李思隱約感到不安,她緊緊拉住爸爸的褲腳哭喊: 「爸爸,別走,我們要和你在一起。」

可木已成舟,覆水難收。

之後,黃秋燕飛回美國打苦工、刷盤子還貸,李連杰忙著和利智談情說愛。

小小的李思心中有大大的疑惑:「為什么爸爸媽媽不來看我?」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爸爸媽媽都很忙,不忙了就會來看你,你以後賺錢一定要孝順媽媽,她是很好的人。」

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盼著爸媽能早點回來接自己回家。

留守、缺失

就這樣, 李思和妹妹成了留守兒童

那時,妹妹剛滿1歲,對於分離二字沒有任何概念,可李思已經有了基本的情感意識, 她見證了家庭從完整走向分裂的過程

她不明白, 幸福的一家人,為什麼不能生活在一起?

李思不時能收到媽媽寄來的禮物,可爸爸對她的關心卻少之又少。

她只能偶爾從電視上看看父親,暫排相思之苦。

奶奶對姐倆呵護備至,可這終究無法替代父母的愛。

她十分懷念和爸媽在洛杉磯生活的日子。

1995年,李思到了上學的年紀。

報道那天,她發現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陪在他們身邊的都是爸爸媽媽,自己只有奶奶......

回家後,她滿懷期待給媽媽打了一通電話: 下學期開學,你能和爸爸陪我去學校嗎?

她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只聽到媽媽無奈的啜泣聲。

日思夜想的期盼,變成一種奢望。

其實秋燕並不想讓女兒失望,可她早已自顧不暇。 因無力還貸,房子被銀行拍賣。幸得好心人收留,才暫得一處地下室安身,一住就是十年......

與此同時,李連杰事業發展一路綠燈,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李思的身份也不可避免被曝光,同學紛紛嘲笑她是沒人要的「野孩子」。

「你爸爸給你找了一個後媽,你媽媽不要你了」。

她哭著回家問奶奶是不是真的,奶奶眼含淚水,默不作聲,撥通了秋燕的電話。

秋燕不願讓女兒怨恨父親,便寬慰道: 「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只要你乖乖聽話,爸爸就會回家。」

李思又瘋狂給爸爸打電話,可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1999年,李連杰回到北京老家,見到爸爸的李思滿是歡喜。但還沒開心一會兒,就聽到爸爸即將再婚的消息。

原來傳言都是真的。

李連杰這次專門回來,是想邀請兩個女兒去香港參加他和利智的婚禮。

李思氣得當場拒絕: 「我痛恨自己的出生,你拋棄了媽媽,媽媽又放棄了我!」

後來,李連杰再婚一事迅速占據娛樂頭條,各家媒體更是嘲諷連連:「情義千斤不敵胸脯四兩」。

李思在報紙上看見那場極盡奢華的婚禮,一時深受打擊,公開發問: 「我為什麼是李連杰的女兒?如果爸爸是普通人,也許他不會與媽媽離婚,我就會有完整的家。」

父親的光環,在她心裡徹底消失。

李思 變得沉默寡言,孤僻自卑,幾乎不再理會爸爸的信件、電話。

用無聲表達對父親背叛家庭的怨恨

可李連杰並不在乎,他甚至在節目裡毫不掩飾地說: 對前妻沒有愛只有責任,和她結婚只是為了「還債」,對利智才是甘願付出一切的真愛。

鏡頭裡的父親笑得如此甜蜜, 它就像一根尖刺,深深扎在李思的心裡。

那時,她終於明白,父母再無復合的可能,對父親的厭惡也到達了頂點。

2000年,奶奶張鳳蘭因癌症去世,彌留之際一再叮囑李連杰: 希望你以後能一碗水端平,好好對待李思和李苔蜜,你如果做不到,那我死也不能瞑目。

李思悲痛欲絕,哭到崩潰: 「我真成了沒人要的野孩子。」

儘管如此,她依然拒絕了爸爸接她和妹妹去香港生活的提議。

「我和妹妹才不願意和你一起生活,一輩子也不會。」

在她眼裡,那是父親和另外一個女人,以及那個素未謀面的同父異母妹妹的家,並非屬於自己的「歸處」。

治癒、陰霾

李連杰自知虧欠女兒。確實,作為父親,這些年他做得實在不合格。

見李思態度強硬,便不再強求,而是把她和妹妹送到國際寄宿學校念書, 希望她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後來,他時常回北京看望家姐妹倆,給她們精心挑選禮物,儘可能在物質上彌補。

李思難以接受這份遲來的「父愛」,不願和爸爸溝通,即使說話也滿嘴火藥味兒。

李連杰只好給前妻打電話求助。

秋燕擔心女兒被仇恨之心吞噬,便時常打電話開導她:

「我們離婚只是因為不合適,父親也沒忘了關心你們,他給你們提供了最優質良好的教育。

當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們終究是父女,不要因為媽媽影響你們之間的感情。」

在母親的勸解下,李思內心的冰山開始融化。

漸漸地,她對父親不再是「針尖對麥芒」,開始心平氣和地交流,偶爾還能聊聊心裡話。

李思學習認真刻苦,每次都是班級前三。她想出國留學,早日和母親團聚。向父親表達意願後,得到了支持和理解。

2006年,李連杰將李思、李苔蜜送到洛杉磯留學,母女終於團聚。

那時,秋燕正好在朋友的贊助下開起理髮店,還與一位姓王的華裔中餐館老闆喜結良緣,尋得新歸宿,生活總算安定下來。

繼父為人善良敦厚,對姐妹倆視如己出,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她們內心對父愛的缺失。

李思回憶,一到周末繼父就會做一大桌子菜,等她回來吃飯。

她感受到家的溫暖,心也漸漸變得柔軟。那年聖誕,她給遠在大洋彼岸的父親寄去禮物和祝福:

「我們送給爸爸一件外套,平安是領子,吉祥是袖子,幸福是扣子,快樂是里子。」

2010年,李思大學畢業,進入洛杉磯某家影視文化公司工作。

亭亭玉立的她,身邊並不缺乏追求者,可她唯恐避之不及。

知女莫若母。媽媽明白,李思 內心深處尚有一處揮之不去的陰霾

她希望女兒重拾對愛情的信心,所以時常提起自己與李連杰的甜蜜時光,可李思明確告訴母親:

「我不相信男人,我不相信婚姻,我不相信我能好好照顧一個家庭。

我不能維持長期的戀愛關係,總害怕一直這樣下去,就會出現你們之間的事,不想我的孩子被拋棄。」

對於李思來說, 或許怨恨已經消失,可殘留的陰影尚在。

如今35歲的李思,依然 不戀不婚不育

心理學家榮格說,女孩從3歲開始,在情感上面會更加依賴爸爸。

如果 父愛缺失,很容易對孩子的「內在安全感」、「社交興趣」以及「戀愛傾向」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如果一個父親在家庭中沒有承擔「保護者」、「引導者」的角色,而是承擔「傷害者」或者「忽略者」的角色,那麼孩子會因難以建立安全感而自卑、敏感。

女兒長大後往往會出現兩種極端:

要麼牴觸男性,不與男性交往;

要麼與男性交往過度,甚至用「濫情」的方式來報復男性。

李思便屬於前者。

離婚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這個問題一直在被廣泛討論。

我想說, 每個人都權利選擇愛情、婚姻,但孩子不該成為父母自由意志的犧牲品。

當然,為了孩子「貌合神離」,也大可不必。畢竟,沒有感情的婚姻,對孩子也是一種「精神虐待」。

所以,重 要的不是維持家庭表面的完整,而是好好思考、規劃,兩人分開後如何擔負起對孩子的責任。

這個責任絕不僅僅是養育。

關心、溝通、教育、陪伴......更是必不可少。

即便離婚,家長也要一如既往的愛護孩子,擔負起成年人的責任,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買單。

如此一來,「單親」才不會成為被人嘲笑的理由,也能儘可能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最後,我想對「李思」們說:

走出原生傷痛的確是非常艱難的課題。

但, 不要輕易放棄,不要陷入「循環的怪圈」,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點點右下角「 在看」, 要相信,你就是愛本身,你有能力去愛,更值得被愛。

最後:

這裡留一下我的個人微信,期待我們能成為更加親密的朋友~~愛你們

End

編輯 | Nina

圖源 |網絡、視覺中國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43f0ac2ed680c1b0b859962c631bd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