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暴雷,「福報」修成「負報」,華夏幸福讓人不幸福了

2021-02-24   單仁行

原標題:企暴雷,「福報」修成「負報」,華夏幸福讓人不幸福了

這周有個朋友跟我說,在市場裡踩了雷,什麼雷呢?

華夏幸福讓人不幸福了。

他說聽了宋老師分享的巴菲特投資蘋果公司,獲利超過800億美元的案例之後,非常興奮,到處找中國的蘋果公司。

最後找到了這家公司,結果就挨了市場的毒打,這一周更慘,連續三個跌停,說好的中國蘋果呢?

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人:

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回報卻不成正比?

我投入了很多時間,結果「福報」沒有了,卻成了「負報」呢?

因為,選擇大於努力。

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我們太熟悉了。

但是到實際的工作中、投資中,我們卻又面對了太多的選擇。

隨著出版業放開、網絡內容產品的出現,高質量的書肯定是多了,但是與你需求無關的、低品質的書也更多了。

以往我們看到的書不多,大部分都是經典好書,知識含量很高。

但在今天,你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朋友圈的文章,或者被標題黨所吸引,看了一堆三手、四手的大雜燴信息。

而且平台會根據你的閱讀習慣、標籤推薦的文章,會讓大家形成「推薦死循環」。

這類垃圾信息越多,文章看的越多,就推薦的越多,推薦的越多就看的越多。

結果空閒時間就消耗在這裡了。

這就是看似的努力,卻不成回報的原因

那有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呢?

我就跟大家分享一個來自「棒球之神」的投資理念——只打甜區里的球

巴菲特就分享過一個棒球故事。

在巴菲特的辦公室過道上,有一張美國棒球手的海報,海報中有位棒球手正準備揮桿。

而旁邊是一個由很多個棒球排列成的長方形矩陣,每個棒球上就有一個數字。

巴菲特會跟朋友介紹,這是對他投資理念影響極大的一個人。

那一個股神能從一個棒球手那裡學到什麼呢?

這個球手是波士頓紅襪棒球隊的擊球手泰德。

泰德不是一般人,被稱為「史上最佳擊球手」,位列美國《體育新聞》雜誌評選的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的第八位。

他在棒球界的地位堪比投資界巴菲特的股神地位。

泰德寫了一本叫做《擊打的科學》的書,書中有一個觀點對巴菲特影響非常之大:

「高擊球率的秘訣是不要每個球都打,而是只打「甜區」的球。

只選擇打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球,就能保持最好的成績。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待一個好球。

如果我總是去擊打甜區以外的球,那我根本不可能入選棒球名人堂。」

他把打擊區域分成77個,每個區域只有一個棒球大小。

只有當球進入最理想的甜區區域的時候,才揮棒擊打,這樣能保持0.4的擊打率。

如果勉強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他的擊打率會降到0.3或0.2以下。

所以,對於非核心區的球,他總會任其從身邊飛過,絕不揮棒。

這個習慣看似容易,但是在實戰運用中,其實需要超強的戰略定力。

尤其是在一場重大比賽,決定勝負的一球。

在現場數萬名球場觀眾的吶喊聲中,球手的神經就像頭髮絲小的鋼絲,隨時都會繃斷。

觀眾瞪大著眼睛看你,希望你打出一球定勝負的本壘打。

這個時候,一個低球慢悠悠地進入非甜蜜區,像是個唾手可得的好機會,你會不會試試看?

這就好比你在決定買入股票的那一刻,你買,還是不買?

這時要堅持「只打甜區的球」,需要強大而冷靜的內心和戰略定力。

巴菲特說:在投資領域,我就像在一個永不停止的棒球場上,在這裡你能選擇最好的投資,我能看見10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

我只會選擇那一個我想要打的球。

我和大家分享過巴菲特投資記錄,巴菲特將自己資金,74%投資在5家公司,其中48%投在蘋果公司。

投資這件事的秘訣,就是坐在那兒看著一次又一次的球飛過來,等待那個最佳的球出現在你的擊球區。

很多人們會在旁邊喊:揮棒啊、你傻了。

就像你會發現別人都在買一隻股票或理財產品,說買了一定能賺錢。

而你要做的就是:忽略他們。

那位朋友在去年投資了某公司爆雷之後,52億債務出現逾期,公司的資金鍊出現周轉問題,節後復盤三個跌停。

雖然這家公司符合巴菲特投資的收租能力和加租能力的標準。

但是他忽略了財務安全的償債能力。

這家公司戰略發展激進,主要業務來自環京區域裡的地產業務,在國家連續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和2020年疫情之後,出現了資金流斷裂。

一次風浪就產生巨大衝擊,最近兩年市值縮水了近80%。

這就是選擇大於努力。

我們靜下來思考一個經常出現的名詞:戰略。

後疫情時代戰略是什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戰略是什麼?視頻營銷時代的戰略又是什麼?

我覺得大家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什麼是戰略本身?

我對戰略的理解是:戰什麼?略什麼?

也就是戰什麼?忽略什麼?做什麼?不做什麼?

這就是戰略。

如何做戰略思考,我送給企業家、白領、投資者三個數字:

20%、20%、還是20%

也就是「三個20%」理論。

大家都知道28定律,但不管在投資還是企業經營中,我們更需要「三個20%」理論,尤其是中小企業。

就像巴菲特投資,也只是選擇了美國1萬多家上市公司裡面的20%的20%再20%。

1萬家公司的20%=2000家,2000家的20%=400家,400家的20%=80家。

我只是研究過巴菲特至今90歲投資的案例,投資公司也就是約80家。

我也總結自己投資成長過程,中國4800家上市公司的,按照「三個20%」理論:

4800家公司的20%=960家;

960家公司的20%=192家;

192家公司的20%=38家。

當我理解這個「三個20%」理論,現在投資公司也就是聚焦在這38家公司,也就是0.8%的公司,就是我常說的「絕色公司」。

我的投資能力突然上了一個台階,投資收益也是,在2020年的疫情獲得了不錯的收益,在2021年2月份的調整期,基金也出現了持續的正收益。

希望你在2021年開始,也聚焦到你的20%的20%再20%,收穫到最有價值的幸福。

最後,我送給大家一句話:

投資市場從來不缺機會,只缺最好的機會,和你把握機會的能力。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