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疫情緊張,很多人都放棄了原先的出行計劃。
確實,這個時候,少去人流聚集的地方,勤洗手,戴口罩,保護好自己和家人,別給社會添亂,比什麼都強。
突然多了很多時間宅在家裡,壓了一年的片單劇單也都可以拿出來補完了。
安全又省心,它不香嘛——
《新教宗》
The New Pope
它其實就是三年前那部「高逼格神劇」《年輕的教宗》的第二季。
只是換了個名字,換了副馬甲。
但主角依舊是那個迷人的主角,氣質也依舊是磕了藥的氣質。
口碑也是一如既往地穩。
劇名《新教宗》,既然有「新」,自然也就有「舊」。
第一季中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便是那個「舊教宗」。
坦誠點講,很多人追這部劇就是為了看一眼他。
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髮際線高了、身材也臃腫了,但裘花身上那股高貴的氣質卻依舊不變。
不好意思放錯照片了,換一張。
身著一襲華麗聖袍,活生生一副教宗的派頭。
特別是那雙介於綠色和藍色之間的雙眸。
帶著幾分「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不羈,有著對視一眼就讓人著魔的魅惑感。
尊貴、傲嬌、神秘、深不可測。
在第一季中,一位偶遇他的女人曾跟他說:
「我找到了上帝存在的證據。」
「你的眼睛」。
如同天選之人。
然而,神仙顏值只是表象。
面對深不可測的教廷政治,沒有一定的心機和手段萬萬不能夠;
面對十億信徒,沒有獨到的個人魅力怕也難以令人信服。
慶幸的是,他全都有。
在鞏固權威的路上,他耍盡了各種明招暗招。
例如。
他籠絡專門負責聆聽主教懺悔的神父唐·托馬斯為自己提供信息。
從而掌控了教廷里每個人的軟肋。
他明令禁止媒體傳播自己的照片,哪怕當眾演講也要躲在陰影之中。
就是為了在公眾面前製造神秘感。
他的言談舉止也常常出人意料。
一張口便驚世駭俗、凌駕於眾人之上。
甚至時不時會口吐芬芳,儼然兇狠狡詐的野心家。
機關算盡,他終於得到了所有主教的臣服。
從少不經事的「傀儡領袖」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宗教之皇」。
讓人隱約看到了「梵蒂岡版紙牌屋」的感覺。
然而完全令人沒有想到的是。
在第一季結尾,這位自喻為「上帝」的舊教宗卻突然在公眾面前倒下,陷入了無止境的昏迷。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舊」的倒下意味著「新」的到來。
在新的一季中,好萊塢實力派男星約翰·馬爾科維奇正式加盟。
由他主演,斯派克·瓊斯導演,「天才寫手」查理·考夫曼編劇的電影《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始終是魚叔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
非常推薦大家去看。
本劇中,馬爾科維奇將成為了取代裘花的「新教宗」。
他同樣不是個省油的燈。
神秘、高冷、讓人琢磨不透。
第一集中,他的名字「布蘭諾克斯」在人們口中被不斷提起,但卻從來沒有露過臉。
留給觀眾的只有一個默不作聲的背影。
第二集,梵蒂岡代表團跋涉千里,專程來到他的莊園懇請他擔任教宗。
身份的重量可見一斑。
幾經波折,這位傳說中的布蘭諾克斯才終於現身。
然而他對當教宗的請求並沒有當即回復,反而閒談起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來。
說起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悲劇,以及對「這個世界上無盡的不完美」的憂傷。
他看起來似乎是個憂心世人的「大愛之人」。
別人問他,「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回答說:
教會會對他一言不發
心繫於他
毫無疑問,這是個擁有明確宗教理想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
一個聰明人一旦沾染上權力,潛在的爆發力是很驚人的。
第一季的「舊教宗」就是個例子。
之後的權謀手段想必也絕不會簡單。
然而。
他的教宗之路並不會如此平坦。
別忘了那個還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裘花。
畫面中,手指微微一動,預示著舊教宗即將甦醒。
這也正是新一季的最大看點——
甦醒後的舊教宗該如何面對剛剛登基的新教宗。
舊與新的對立與爭奪,想必會非常精彩。
前面提到過,本劇被冠以「高逼格」的評價。
極其講究的構圖和運鏡、格調不凡的用光和布景,拋開劇情不說,光是看著都覺得賞心悅目。
這就得提到本劇的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這兩年隨著美劇產業蓬勃發展,很多一線的電影導演和電影演員也開始進軍電視圈。
保羅·索倫蒂諾就是其中之一。
他一直是坎城電影節的寵兒,曾六度提名金棕櫚。
其中《絕美之城》更是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他的電影風格可以一個字概括:美。
絕美。
靈動華麗的鏡頭語言、格調不凡的音樂元素、似夢如幻的情節穿插。
獨特的影像風格令人著迷。
而在與宗教元素相融合後,更是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化學反應。
單說每一集的片頭設計。
明明是傳統形象的宗教題材,但採用的卻是前衛的後現代風格。
一群在平日裡克己復禮的修女,在深夜改頭換面,變得放浪形骸。
極盡風騷的舞蹈動作,配合電子樂和霓虹燈光,緩慢前移的長鏡頭宛如幽靈游弋在時空之中,如夢似幻,糜爛且瘋狂。
不僅是攝影,保羅·索倫蒂諾的反傳統更體現在具體的人物塑造上。
他從來不是個循規蹈矩的人。
《絕美之城》表現羅馬,別人都誇讚其熱情而美艷,他卻說這個城市疏離而寂寞。
《年輕氣盛》,主角是兩個老人,但看向的卻是青春。
同樣的。
宗教題材的電影很多,但方向其實大同小異。
大多是把宗教請下神壇、讓神性回歸人性,骨子裡還是普世價值觀的主旋律頌歌。
前不久魚叔聊過的《教宗的承繼》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但《新教宗》不走這條路。
他讓教宗玩轉陰謀詭計、明爭暗鬥,甚至有些奸詐狡猾。
第一季的後半段,裘花甚至在走向「神性」,展現出了一些常人無法理解的神跡。
讓不孕者懷孕、讓作惡者受罰,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從「皇」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神」。
然而,當觀眾們見證能力無邊的神誕生時,他「看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於是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殺死」。
第二季的開場更加「驚世駭俗」。
昏迷中的裘花裸身躺在病床上,修女為他擦拭身體。
看著教宗的身體,她居然燃起慾火,而後在一旁就打起了「潛艇」。
???
之後裘花即將再次「復活」,他將會面臨的又會是什麼?
不由得讓人期待。
無論是你崇尚視覺美感、還是熱衷於音樂節拍、亦或是想看奇觀故事,似乎都能在這部劇中找到滿足。
於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本片能夠收穫一大批青年觀眾了。
這部劇涉及了許多主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
「權力」
關於權力,魚叔也聊過非常多了。
無論是依仗資本或政治的優越而產生的階級特權問題;
抑或是原生家庭背後家庭權力的結構問題。
對於本劇來說,宗教權力的特殊性在於——
能夠進入人們腦海、甚至影響人們理念和思想。
進行產生出操控人心的強大威力。
這也正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第一季中,裘花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本是無名之輩,是教廷兩派力量角逐後的妥協產物。
說白了,挑了軟柿子架空,兩方依舊二分天下。
然而庇護十三世卻在獲得權力的那一刻得到釋放。
通過一系列手段,把「崇拜上帝」演變成「崇拜教宗」。
他成為了一個領袖式的獨裁者,並以此掀起了一場盛大的個人崇拜。
在第二季,這樣的故事再次重演。
在裘花的「舊教宗」倒下,馬爾科維奇的「新教宗」還沒立起來之前,中間有過一個短暫的過渡人物。
唐·托馬斯。
即之前聽命於裘花為他收集情報的那位神父。
教廷似乎並沒有吃到教訓,又一次通過選舉政治,再次選擇了這麼一個看似人畜無害的選項。
起初獲得權力的時候,他是惶恐的。
畏手畏腳、不知道該怎麼做。
直到第一次站在數以萬計的信徒面前演講,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手中權力的分量。
然後他就飄了。
他成為了一個極端的民粹主義者,教廷從極右轉向了極左。
開放梵蒂岡、讓移民隨意進入;收繳主教們的財產,把財富全部送給窮人;掏空國庫,同樣計劃投入扶貧事業。
簡直就是《權游》里的「大麻雀」重生。
殊不知,這不過只是一場權力的幻覺。
他的做法觸及到了教廷的利益,於是在第一集結尾毫不意外地「突發心臟病而死」。
真真的「活不過一集」。
成為了最短命的教宗。
如此看來,索倫蒂諾在這部劇中就是把梵蒂岡當成了一個「宗教政治實驗室」,試驗著不同的「權力獨裁者」上台之後的情景。
左派,右派,抑或馬爾科維奇的「中間立場」。
所有曾經的「溫和」,都會因權力的加持走向「極端」。
綿羊也會變成豺狼,最後被真正端著槍的獵人殺死。
說到這裡,
這個披著宗教外衣的故事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權力演變而來的恐怖故事都是相似的。
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職位去替代「教宗」時,一切也照樣都講得通。
例如一些掌控著學術資源與考核特權的無良教授。
他們在學生面前扮演著「神」,卻在暗地裡用權力實施著性侵、性騷擾。
又例如操控著他人情感和思想特權的PUA加害者。
他們試圖成為凌駕於伴侶之上的「神」,用情感權力操縱另一伴做出各種事情。
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神」。
如果有人被「神化」了,請萬分警惕。
無所不能不僅意味著他能拯救世界;
也意味著,他可以輕而易舉毀掉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FeS6m8BjYh_GJGVJP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