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沈從文、張大千膜拜,卻被專家批評「字俗」,如今已籍籍無名

2023-07-05     書法網

原標題:他被沈從文、張大千膜拜,卻被專家批評「字俗」,如今已籍籍無名

他被沈從文、張大千膜拜,卻被專家批評「字俗」,如今已籍籍無名

沈從文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以一部《邊城》享譽海內外,至今還有他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傳聞;而張大千則是近代畫壇的泰山北斗,與齊白石、潘天壽、徐悲鴻等人並列。此二人代表了文藝界的「最高水平」,而他們都對一位書法家推崇備至,此人就是曾熙。

曾熙

聽說過曾熙的人並不多,甚至書法專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他,但他曾經是書壇一顆閃亮的星。沈從文酷愛書法,一直勤於書寫,他曾立下豪言壯語:「勝過鐘王,壓倒曾李」,「鐘王」指的是鍾繇、王羲之,而「曾李」就是曾熙和李瑞清。張大千早年也以曾、李二人為師。

曾熙,字季子、嗣元,號俟園、農髯,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生於湖南衡州(今湖南衡陽),他家境貧寒,父親早亡,在母親的照顧下長大。曾熙沒有辜負母親的辛苦,他加倍刻苦讀書習字,當地還流傳著他「囊螢照讀」的故事。二十歲時曾熙中秀才,並以賣紙補貼家用。「位卑未敢忘憂國」,甲午戰爭結束後,他「投筆從戎」,還參與康有為、梁啟超的「公車上書」。

曾熙書法遠學秦篆、漢隸與魏碑楷書,尤其受《夏承碑》《華山碑》《張黑女》影響,近則吸收何紹基筆法,他與李瑞清、吳昌碩、沈曾植、譚延闓等人交往密切,也受到他們的影響。

1915年後,曾熙前往上海,以鬻字為生,李瑞清還親自為他「打廣告」:「衡陽曾季子先生名熙,與清道人同學書……清道人夙自負,於時賢書無所可否,獨好先生書,以為有晉人風,其書名貴可想」。這份友情經得住考驗,1920年李瑞清因中風去世,他的後事就是曾熙幫忙料理的。

曾熙最早是以「館閣體」楷書起家的,他8歲時就能靠寫春聯為全家掙得過年費用。根據其早年榜書作品可知,他以顏真卿、柳公權為師,楷書粗重有力、起筆藏鋒,結字內斂。在清末「碑學」影響下,曾熙又開始學習隸書,將何紹基與《華山碑》《夏承碑》等結合,既有有漢碑氣象,用筆又雍容華貴,屬於折中漢、清。

1894年後,曾熙開始在楷書《黃庭經》和《瘞鶴銘》上下功夫。此後,他的小楷作品多了起來,筆畫古雅,橫畫右端向上傾斜,折筆圓潤有力,結字以橫取勢,兼具鍾繇、王羲之等晉人風度。曾熙始終對篆、隸二體堅持創作,除了前文提及的名碑和何紹基之外,他也受《石門銘》《道因碑》等影響,呈現出筆畫穩實、結字寬博,帶有楷書筆意的篆、隸。

當代有的書法專家批評曾熙的字「俗」,認為他是「北碑之末流」「僅適合用來養家餬口」;而在當時,曾熙的書法幾乎是一邊倒的好評,如齊白石所說:「余嘗游四方,所遇能畫者陳師曾、李筠庵,能書者曾農髯、楊潛盦先生而已」。

大家對曾熙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87cf2cc6b4bfbecf3f434e62c9e9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