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娘的不給孩子做個榜樣」,公公指責兒媳看電視,兒媳噎到不行

2022-02-08     福林媽咪

原標題:「當娘的不給孩子做個榜樣」,公公指責兒媳看電視,兒媳噎到不行

文丨福林媽咪

過年期間,一個朋友過得很糟心。初三那天,她在家裡無聊,想著大過年的看會兒電視吧,沒成想公公突然來了一句:「當娘的不給孩子做榜樣,帶頭看電視。」

一句話說得她噎到不行,險些氣炸,又不是天天看電視,說得好像她這個當媽媽的多不稱職一樣。

帶孩子是件身體力行的事情,少看電視,少看手機,這樣正確的大道理誰不會講?可是長輩這樣不由分說的指責,卻讓人很不舒服。

當然,父母身體力行地做到少看電視,少看手機,這話的確沒錯。

我常常聽到有很多家長抱怨,說自己的寶寶天天看著手機電視就不肯動,非常擔心自己的寶寶早早地傷害了視力,而且就坐不運動對身體健康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可是一旦讓寶寶放下手機,關掉電視,寶寶往往又會哭鬧,攪得全家不得安寧。

這就是一個習慣問題,孩子身邊的人如果都不在他面前看電視看手機,也不讓孩子看電視看手機,孩子也不會養成習慣,離了手機就不行,所以環境的影響還是挺重要的。

但實際情況是,哪個父母可以真的做到在孩子身邊不看手機?想要完全杜絕孩子接觸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是不太現實的。

分解來說,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不要看電視看手機,2歲以上可以適當接觸電子產品。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研究顯示,2歲以前的寶寶基本上不能從熒幕上學得任何東西,無論是動畫片還是所謂的早教節目,對於2歲以前的寶寶影響都非常有限,所以2歲以前的寶寶不宜看任何螢幕上的東西,不管是手機還是平板還是電視。

這個年齡階段他們表現出來的好奇心不會特別針對電視和手機,發光和播放音樂的玩具一樣可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對於2歲以上的寶寶來說,螢幕上的東西是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的。

寶寶會學著節目中的台詞說話,會有明顯的喜歡某些節目而不喜歡另外一些節目,如果重複的次數夠多,他們還可以學會一些具體的句子和歌曲。

這樣獨特的學習成果往往會得到大人的額外讚賞,從而使小朋友表達的自信和慾望更加濃厚,這對於他們養成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口才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

雖然螢幕上的東西比不上爸爸媽媽的交流和教育,但是生活中我們往往不能夠時時刻刻陪在寶寶尤其是大一點的寶寶旁邊,總有做不完的家務和工作,這個時候讓手機或者電視來填補一下空白是一個相對來說還不錯的選擇。

就我自己而言,有的時候實在是身心俱疲,讓寶寶自己拿個手機玩一會兒自己偷偷懶喘口氣,也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都是成天負能量爆棚,性格暴躁莽撞,同樣也會影響到寶寶性格的形成。

當然,2歲以上也不能無節制地看電視,這裡還是根據美國兒科研究學會的建議,每天給超過2歲的寶寶看各種螢幕的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為好。這兩個小時包括了所有看螢幕的時間,包括手機、電視、平板等等。

說到底寶寶看螢幕接受信息是一個被動的過程,它是以一個觀察者的角色來體驗這些信息,無論這些信息是好是壞,都不如自己親自參與來得深刻。

老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動畫片中的對白,不如自己和爸爸媽媽對話,看節目中小朋友玩耍,不如自己去和小朋友一起鬧。所以手機電視等等只能作為一個補充,是實在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寶寶時用來應急的道具,不能當做大人不管寶寶的藉口。

更重要的是,現在手機里電視上的內容良莠不齊,雖然沒有必要迷信所謂的早教,但是篩選不適合寶寶看的內容也很重要。

小寶寶最擅長模仿,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還非常少,他們完全不能分辨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他們只知道看到了什麼不尋常的東西,想要自己嘗試一下。包括但不限於說髒話,暴力行為等等。這些壞習慣養成容易改正難,本來把手機給寶寶看是為了他不吵鬧,現在他學了一些不好的東西,反而更加難以管束和糾正,豈不是本末倒置?

所以在給寶寶看手機看電視之前,一定要事先對節目的內容有一定了解,避免將負面的信息過早地暴露給對什麼都感到好奇的寶寶。

對我們自己來說,也要放下一些心理包袱,手機電視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解放自己的救世主。無論什麼時候,寶寶最需要的永遠是來自父母的陪伴和交流,不管是手機還是其他的東西,都只能夠用來作為補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3444d67cf4822f8ff0df8aefcbc4f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