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信息表明,即便是俄羅斯方面,也不再談及什麼值得一提的戰果。俄軍表現並不像網絡之前傳聞的那樣「勇不可當」,試圖重複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意圖實際上已經失敗。俄軍部分前鋒雖然已經抵達基輔北部郊外,但主力部隊距離還有約50公里,遭到烏軍頑強阻擊。
這也是在尚未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不得不將空降兵分批投入到基輔南部的原因,為北部的俄軍緩解壓力,但這種分批添油的戰術正在劇烈消耗俄軍最精銳的空降兵和特種部隊,在具備兵力優勢、同時裝備有大量重武器的烏軍打擊下,這些俄軍精銳幾乎沒有發揮任何戰術意義就被白白消耗。
關於此次入侵行動中,俄軍在指揮、戰術、後勤、缺乏制飛彈藥、士氣不振等方面的評述已經很多。可以確定的是,俄軍在最適合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烏克蘭大平原上,表現遠不如在敘利亞,俄軍在正式介入敘利亞內戰後不久,很快就扭轉了戰局,並最終幫助阿薩德政府重新控制了敘利亞大部分地區。
俄軍現在的表現,也驗證了北約之前的判斷:在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到打造不對稱優勢的新型核武器方面,同時竭盡全力保障軍人待遇、維持軍隊內部穩定的同時,俄軍在訓練和新裝備研發、採購等方面的資金遭到了大幅削減,俄軍的實際戰鬥力實際上在不斷下降。
而從戰前開始,全俄軍官會議就公開反對與烏克蘭開戰,並呼籲普京下台。開戰後,俄羅斯國內隨即爆發了反戰運動,儘管有諸多反戰抗議人士被捕,但規模還是變得越來越大,不少知名人士紛紛參與。而因為涉嫌違反《兵役法》,派出義務兵在俄羅斯境外參加非自衛性軍事行動,全俄士兵母親委員會等組織也紛紛將矛頭指向了克里姆林宮和普京。
烏克蘭國防部公布的戰果
現在,克里姆林宮還在呼籲烏克蘭軍隊倒戈,推翻烏克蘭的民選政府,但從實際行動看,似乎並未起到什麼作用。倒是克里姆林宮應該關注一下俄軍了,俄軍是忠於俄羅斯、保衛俄羅斯,而並非忠於普京、保衛普京。烏克蘭國防部宣稱俄軍已經損失超過3500人,被俘超過200人,這個數字不清楚是否準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幾乎向全世界直播的戰爭中,俄軍的表現已經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