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不好,學不會,迷茫,陷入困境,看看青年曾國藩是怎麼處理的?

2019-11-06     思維武器庫

毛主席和蔣介石都共同佩服過一個人,那就是曾國藩。他被稱為中國的「半聖」,即成就被認為是半個聖人,曾國藩實現了儒家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們大多數人知道的都是他四十歲以後的事情,而對於他的前半生,卻知之甚少。其實,曾國藩絕不是天資聰穎之輩,甚至很是笨拙,年輕時他的性格也有很大的缺陷,自我管理也有很大的問題,但他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實現了一個個困難的目標。而這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其實對於我們當下,依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一、關於學習考試,曾國藩的秘笈

曾國藩在自己第六次考秀才失利後,把自己鎖在了房內,然後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總是失敗呢?他總結出了重要的一個原因:自己太笨了。因為自己笨,自己就更需要加倍的努力,不能走任何捷徑。有一點不懂都不行,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留下任何的死角,遇到問題只能硬鑽過去。同時,他開始打開模範試卷的文章,一點點學習,一點點分析,怎麼能讓文章打動人,一次次得訓練自己。曾國藩明白,雖然我笨,但只要我靠著超人的努力,克服每一個困難,下最笨的功夫,一定可以成功。

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曾國藩在第7次去考試時不僅考上了秀才,後面就像開了掛一樣,舉人,進士都被他拿下。甚至還進了翰林院,這個幾率,連萬分之一都不到,簡直就是奇蹟。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有著小聰明,不願意下笨功夫,經常取巧,遇到困難就習慣性的繞過去,找捷徑。結果就是很多基礎不牢固,走不遠。而曾國藩的方法,看似笨拙,其實一旦打通,一通百通,沒有任何死角和漏洞。甚至有人說,天下至拙為至巧。這對於曾國藩日後打仗也有很大的影響,曾國藩不擅長奇謀,更多的是:結硬寨,打呆仗。他用最笨的方法,卻一次次打贏了最艱難的戰鬥。

對比李鴻章、左宗棠和曾國藩,只有曾國藩的成就最大,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境界。其中他們的一個差別就是:少了一點笨拙的精神。

二、關於戒掉自己的惡習:記日記

進入翰林院後,曾國藩發現自己有很多惡習,比如:愛吹牛,做事沒有恆心經常半途而廢,脾氣差愛和人吵架,愛抽煙等等。曾國藩在閱讀很多古人聖賢的書籍後,在自己三十歲的時候,立下了: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口號。他首先決心洗刷掉各種惡習,用什麼方法呢?就是記日記。

曾國藩寫的日記字數也不多,也就是一二百字。但是會讓他的朋友們看,就跟現在的微博類似。讓自己的好朋友點評。這樣,不僅朋友能起到督促的作用,還能拓寬思路,看到別人是怎麼想的。通過記日記,他還成功得戒了煙。但是,他發現原來戒煙是改變自己習慣里最容易的,本來計劃的是上午給人拜壽,下午回去學習,結果中午看到別人下棋,鬥爭了很久,終於抽身退後,回去學習了。曾國藩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事情很容易,比如戒煙,手不碰煙具就好了,但像是學做聖人這樣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需要用一生的時間慢火文,有些習性才能慢慢化解。要做到有恆,也很不容易,曾國藩說:「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位以待之偉人。」每當自己熬不下去的時候,他只有一個辦法,以強悍的蠻勁打通此關。就比如練書法,寫字寫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志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近。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曾國藩用了三十天戒煙,然後用了三十年的視角戒掉其他更難戒的毛病。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做事越來越周到,朋友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純粹,站的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晚年,曾國藩總結了人的一生,就好像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要著急,但也不能懈怠。人的努力和天的栽培,會讓一顆樹慢慢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

三、關於機遇: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到了道光23年的時候,就是曾國藩到京後的兩年,趕上了一次翰林大考,一般來說,翰林大考都是6年一次,這次卻只隔了4年。消息很突然,曾國藩也和大家一樣,都有些慌張。考試後的三天,大榜公布了,曾國藩本以為自己考得很差,結果100多人,考了第6,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每天讀書寫日記思考,考試狀態保持得很好,文章很通順,說理很透徹,很得主考官欣賞。第二天,道光皇帝親自召見他,召見後,升他為翰林院侍講。又過了4年,翰林院又考了一次,他名次依然不錯,直接升到了內閣學士,相當於是從4品到了2品。37歲,就成了高級京官,還刷新了湖南的記錄,連曾國藩自己都很意外。為什麼升的這麼快呢?除了皇帝的欣賞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他人都在臨考前才努力,而只有曾國藩,每天都在精進,時刻都保持了最佳的狀態。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很多時候,我們誰都不知道機會什麼時候到,機會是什麼。可是,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好的自己迎接機會的到來。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所遇到的:迷茫、困惑、等待機遇等問題,曾國藩當年也都遇到過,也糾結過,痛苦過,但他能耐得住,堅持得了,不斷地自我完善,這樣的態度和行動,不管在哪個年代,都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nMQTG4BMH2_cNUgqGT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