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領域獨特性。
頭條這個平台包羅萬象,大致分了一二十個領域,每個領域都可以產生青雲獲獎者。而每個領域的側重點不一樣,精英文章選擇的標準也就不一樣。雖然都是對寫作有要求,但是寫遊戲、寫手機、寫育兒、寫職場、寫科學、寫寵物、寫科技這些領域的文章和寫美文、寫歷史、寫文化這一類修辭性比較強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也就是說,頭條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應用文,換句話說,都是乾貨。
說漂亮點,都是沒有感情的殺手。
社會上的作家不是這個類型。社會上的作家偏重於小說、劇作、散文、學術理論。
雖然也有職場教育、育兒教育類目的書不斷問世,而且也賣的挺好。但是誰都知道,工具書和小說、電影劇本、散文作品、詩歌作品的區別。我們稱他們為作者,也會奉承他們是作家,但是心中還是留有餘地的。可以說是老師,可以說是文字工匠,可以說是高手,但是「作家」嘛,還真不大合適。
青雲計劃雖然是各領域的優選評委在評選,但是我們知道,凡是評選,必有標準。
這就催生了所謂之「青雲體」,就是那些開課教寫青雲的大號們明里暗裡告訴你的,掌握了他的技巧,一定有機會拿青雲。
作為一個老頭條,在幾個月的反覆發文中,自然也能摸索到一些門道。但是我們寫東西,並不只是為了拿青雲,按照他們的標準去出品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我們更希望的是隨心所欲,拿青雲錦上添花,不拿也喜樂隨安,才算得上好的寫作者心態。
那些工具書、應用文、圖集,百花齊放當然是好事,但是並非我所擅長的領域,所以不知道也不亂說。
至於文化領域,來混文化領域的怎麼說文筆不會太差吧,兼之還有一點思考或者積累,不是純粹以文藝性文字見長,否則地話在美文領域會更加風生水起。
所以,文史類和故事類領域的高手和生活中的作家應該是比較接近的人——這個高手並非指青雲獲獎者,雖然青雲獲獎者都是高手,但是也有更多的高手不屑於寫青雲套路文。這個,混得久的人自然就感覺得到。
說個最簡單的吧,現階段青雲文章沒有兩千字基本上就別想。這可能是後台一種最簡單的量化標準來區分網文和內涵文,其實這種明顯感覺得到但是又不存在的標準,一方面可能是鼓勵學術性論文,而另一方面就肯定會滋生大量的灌水文字。
高手的灌水,不見得青雲評委就看得出,他們的閱讀量太大,藉助普遍標準就沒那麼累。而反映到下面的情況就是我們會看到某些精選文章其實是注水的漲價豬肉。
而真正的好文字,是簡練說明問題,充分抒發感情,直擊讀者內心的。說清楚一件事,有可能並不需要那麼多字。
當然,也不乏寫得真正引人入勝又能長篇大論的文章,但是青雲文章基本上閱讀量不行也反映了這樣的文章極少。這是網絡閱讀天生的缺陷,如果不是極好的文筆,很少有人能堅持閱讀完2000字。
不過也可能頭條真正要尋找的就是這種文字能力的人吧,這種人基本上就和作家沒有區別了。寫字不能引人入勝,忘記篇幅,看了還想看,算什麼作家?
特別申明,以上討論只針對文藝類創作領域的朋友。其他領域的不懂,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