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中國古代思想家
這個問題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先秦時期就解決了。只是我們現代文化斷代後對自己的學問沒有信心,特別是「哲學」之類的名詞都是西來,讓人覺得我們自己家的文化沒有哲學思想、沒有邏輯思維,不管遇到什麼思想上的問題直接反應就是求諸西學。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先秦的百家爭鳴,哲思以老莊為先,而儒家是入世學,與他們並起的還有法家的法制、墨家的科學及兼愛,其實還有一個思想學說,雖然沒有形成流派,但卻樹立起了系統。當然,這些學說,是後人從各人的言論、事件里總結出來的。
這就是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孫龍、惠施、鄧析、宋鈃、尹文等人,其實這些人都是儒、道、法、墨家人物,但是儒道墨法諸派都採用名家的思想理念和論證方法,其中擅長此道者被稱為名家。
名家學說在其他學說中和邏輯學在古希臘哲學中的地位、作用非常相似,屬於論證自己哲學思想的工具。
漢代司馬談和班固等人,總結出這個名家學派,與儒、道、墨、法並列為五大顯學。
一說到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大家印象中就是狡辯,其實不然。他們是當時哲學思想、邏輯思維都非常強的人物,注重的是名與實的研究。
名,就是概念。實,就是客觀存在。如果名不能準確描述客觀存在,就是名實不副。所以他們都主張必須「正名實」。
孔子也說「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正是名家的核心主張。
如何破「雞和蛋」的題?
何為不名正言順?你的問題從何而來?我們為什麼會有疑問?
用名家的話說,提出疑問,是概念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名」和「實」出現了模糊,讓人心中生出疑惑,提出問題。
那麼我們把問題擺正就好了嘛。這個過程,也叫「破題」。
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名家的方法,不是急著幫你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直面問題本身,考察你到底在問什麼。在不斷反問、追問中,問題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明晰,而答案就在你的問題里。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就有概念模糊,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比如說「雞」,公雞還是母雞?公雞可是不會下蛋的,這個就不存在,那我們就認為這個「雞」指雞的整體,就是叫「雞」的這種生物。那麼「蛋」,是什麼蛋?鳥蛋、蛇蛋、鴨蛋、鵝蛋、還是孫悟空的石頭蛋蛋?
名不符實的話,這個問題就沒有答案。
這個不是狡辯,而是實打實的邏輯思維。世界上很多事情,馬馬虎虎能過,但是要想較真,就得一步步來。
好,我們現在認定這個蛋是雞蛋,現在問題就變成了「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問題的答案就接近了。還是在名、實之間可以推理得到。
終極答案
什麼是「雞」,是人類給兩隻腳、有翅膀、在地上走的這種「咯咯叫」、能下蛋的生物取的名字。
什麼是「雞蛋」?是雞下的蛋還是孵出小雞的蛋?如果我們把雞下出來的蛋稱為「雞蛋」,是怎麼確定下這個蛋的生物是「雞」?
我們都知道物種的多樣性源於基因突變。當一隻鳥生下一個蛋,因為基因突變,孵出來了一個新物種,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給它一個新名字,明明又是一隻鳥,可和生下蛋的鳥又有些不同,那就叫「又鳥」吧,兩個字麻煩,合成一個字,就叫「雞」了。
第一隻雞就誕生了。那麼孵出這個新物種「雞」的蛋是不是雞蛋?我們能不能把孵出小雞的蛋稱為「雞蛋」?
當然可以,但是還有那麼多沒有受精的雞蛋也叫雞蛋,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雞蛋都能孵出小雞啊。所以把「雞蛋」定義為孵出小雞的蛋是錯誤的。這個第一個孵出基因突變新物種的蛋不能稱之為「雞蛋」,而應該隨著生它的那隻鳥取名,假設那隻鳥叫「祖鳥」,那麼孵出第一隻雞來的蛋其實是「祖鳥蛋」。而基因變異之後的新生物「雞」生下來的蛋才能稱之為「雞蛋」,不管能不能孵出小雞來。
所以,必然是先有「雞」,而後有「雞蛋」。
是不是超級簡單?這就是基於名家的嚴密邏輯推理。
誰說中國古代沒有邏輯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