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嘛。
一個禮拜總有那麼七天是幻想一夜暴富的。
有句話不是說,最賺錢的方法都寫在刑法里。
但咱都是「五講四美」的好少年,段子聽聽就好,別走心當真。
還有種更切實可行的方法,就是一個猛子扎白日夢裡去。
魚叔其實一直藏著部壓箱底的「寶藏劇集」。
今天是時候,為大家放出來了——
《紙鈔屋》
La casa de papel
對,是「紙鈔屋」,不是「紙牌屋」。
兩劇名字不過差了一個字,在國內知名度可是差了千里。
第三季最近播出,豆瓣高達9.1,可惜觀者寥寥。
但看過的都會記得它的好。
本劇不僅榮獲2018年「國際艾美獎」最佳連續劇獎項,也是網飛上收視率最高的非英語劇集。
觀看數甚至一度超過網飛當家花旦《怪奇物語》。
IMBD上更是由十五萬觀眾評出了8.6的高分。
堪稱西班牙「國寶劇集」。
劇如其名,《紙鈔屋》的故事,圍繞著「錢」展開。
或者更確切的說,搶錢。
那麼下面就來具體說說,如何實施一樁完美的搶劫案?
首先,目標得選對。
所謂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做夢就做大一點。
搶劫案我們看的夠多了,什麼運鈔車、銀行、博物館、珠寶店……每個都被搶過好幾輪。
但其實這些目標都不夠完美:
風險太高,上限太低。
悉心策劃良久,冒著生命危險與警方對峙。
最終到手的,要麼是出貨困難的藝術品、珠寶,空懷寶貝無處轉手;
要麼是每人搶他個幾百萬現金,揮霍幾年就光了,又得重頭再來。
運氣不好,還會遇到個沒啥餘糧的保險庫,或栽在了有追蹤標記的錢款上。
功虧一簣。
要搶,就索性搶筆大的。
搶一次就能「一勞永逸」,一輩子財務自由那種。
比如?
國家印鈔廠。
印多少拿多少,隨心所欲,上不封頂,豈不美哉!
劇中的主角團伙,就定下了這麼一個異想天開的搶劫目標:
西班牙皇家鑄幣廠。
這可是貨真價實,用紙鈔堆成的屋子。
要是能成功搶劫,幾億,哦不,幾十億歐元都是唾手可得。
目標有了,接下來就得想如何讓美夢成真。
最好是能不流血不流淚,和平至上地走完流程。
畢竟天下間最慘的,就是搶到了錢卻無福消受。
很快,一幫「犯罪精英」便齊聚一堂。
他們都以地名為代號:
好勇鬥狠、性感迷人的暴力專家「東京」;
年少有為的天才黑客「里約」;
優雅嚴謹的珠寶大盜「柏林」;
以及假幣專家「內羅畢」、強悍的北歐打手「赫爾辛基」和「奧斯陸」等等。
這幫戴著達利面具的犯罪團伙,個個都是各自領域的扛把子。
折煞了哪個,可都是犯罪界的「重大損失」。
但再好的團隊,也需要一個領袖帶頭。
沒有集中統籌的各自為戰,就只能是一盤散沙。
如何設計一個「完美」的犯罪計劃,又如何讓諸位大盜全身而退,才是最核心的問題。
而負責提供解決方案的團隊大腦、核心骨就是他——
代號「教授」。
他是誰?
沒人知道。
沒有犯罪歷史、沒有指紋記錄、沒有官方身份檔案……
就連他親自招募來的犯罪夥伴們,也對這個男人一無所知。
然而,大夥並沒有對這位來歷可疑的神秘人物提出質疑,反而俯首帖耳,惟命是從。
只因他擁有一份策劃了一輩子的「完美搶劫計劃」。
有多完美?
堪稱滴水不漏。
從不費吹灰之力地占領鑄幣廠;
到嚴密防守讓警方進不得絲毫。
因為「教授」早已摸透了警方的應對策略,斷了所有門路。
四面牆上都綁了烈性炸藥,一旦引爆,所有人質便會和整棟建築一起葬身火海。
警察擔不起這責任,不能正面強攻。
也不能秘密潛入。
因為所有可能的潛入管道里都已埋下傳感器與干擾裝置,根本無法行動。
就算有獨狼想在沒有通訊的極端條件下攻破。
別急。
每個出入口都安置了重機槍,有的是子彈把你打成篩子。
硬的不行,那就來軟的。
用減刑、寬大處理的條件來誘惑軟弱的綁匪,逐個擊破如何?
不好意思,「教授」在行動前早已逐條分析了所有法律,得出了絕無可能減刑的結論。
警方話術不攻自破。
最短刑期也要173年
別抱有幻想了!
軟硬都不吃,警方只好靜觀其變。
假借查看人質安危為由,安插個臥底進去看看情況再說吧。
不好意思,縝密如「教授」還是看破了這些花招。
以退為進,反手就在警方臥底身上安下了竊聽器,將對方變成了自己的暗樁。
過去看搶劫案,不是覺得警察太傻,就是覺得劫匪太傻。
觀眾們總能找出行動的破綻,指點江山一番。
但這回不行了。
隊員、人質、警察,所有人都被「教授」安排得服服帖帖,繞著圈玩。
從控制人質、操縱警察,到防止內部的反間和崩裂,一切皆在他意料之中。
很難想像一場搶劫案居然能足足拍出兩季的長度,但《紙鈔屋》做到了。
而且全程不拖沓,一次又一次地堵死警察翻盤的可能。
同時也把觀眾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皇家鑄幣廠這盤棋局上,教授總是棋高一著。
而他勝利的秘訣就是:
永遠做好失敗的準備。
一份完美的計劃,並不是一份絕不會失敗,毫無漏洞的計劃。
而是預測了所有可能的失敗與錯誤之後,覓得那唯一一條成功之路的計劃。
最終,在128小時的周旋之後,罪犯一行人帶著新鮮印刷出的,帶著油墨香氣的10億歐元,從容逃走……
具體過程,就不劇透了。
你們肯定也是猜不到的。
按常理,這部劇到這裡就應該完結了。
第三季還能拍啥呢?
你是不是也以為,眾人逃出生天、逍遙法外就是這個「完美計劃」的終點了?
還是太天真。
教授的想法,永遠比局內局外的所有人,都更遠一步:
現在是逃了,萬一未來被抓了呢?
果不其然,第三季一開頭,「里約」被國際警察抓住,遭遇了嚴刑拷打。
「教授」立刻召回了分散在天涯海角的「完美團隊」,掀開了「計劃」的下一個篇章:
救回「里約」,再干一票大的來報復政府和警方。
這次的目標,是西班牙國家銀行地下金庫里的十噸儲備黃金。
這一次,教授來不及像鑄幣廠一案那樣多年布局,團隊行事不得不隨機應變。
具體過程,大家有興趣的自行追劇,這裡也不多贅述。
但不管中間發生了多少危機,情況看起有多束手無策,魚叔都絕對相信,「教授」這次還是會贏。
而且依然是以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方式,漂亮收尾。
原因無他。
只因「教授」手中有一張無可匹敵的王牌:
人民。
洞悉人性的「教授」,在煽動民眾方面是一把好手。
皇家鑄幣廠一案中,他曾假意示弱,主動提出釋放部分人質,表達善意。
但得二選一:
釋放八名普通學生,或英國大使的女兒。
警方的選擇理所當然:
大使的女兒。
可人還沒見著,雙方交談的這段錄音就已在媒體上瘋傳。
一個簡單的詭計,就成功將警方與權貴階級,劃到了普羅大眾的對立面。
他明知人質一定不會束手就擒,最終必定會引發暴動。
所以在這之前,他也給出了選擇:
要麼選擇合作,拿到100萬歐元的酬勞,還保證人身安全;
要麼選擇自由,自己鬧去吧。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警方以為正在苦苦等待自己救援的人質,早已成為綁匪們的「僱傭幫凶」。
而在第三季的開頭,「教授」更是大手筆,在馬德里上空撒下一億歐元。
在民眾騷亂之際,趁機闖入目的地。
西班牙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受創最深重的國家之一,花費了十年才勉強恢復元氣。
而「教授」正是牢牢掌握住了西班牙人民最大的恐懼與慾望:
錢。
「我們的錢哪兒去了?」憤怒的人民質問。
「被政府、被資本家搶走了!」「教授」振臂高呼。
他的身上,竟儼然透露出一股俠盜英雄的光輝。
直到這時,「教授」搶劫鑄幣廠、國家銀行而非商業銀行的目的,才真正暴露出來:
他不僅要錢,還要人心。
他要將自己塑造成「當代羅賓漢」。
讓達利的面具,成為「V的面具」那樣反抗體制的圖騰。
但這副面具之下並沒什麼自由與正義的思想解放,只有愚昧、煽動和狂熱。
他讓人民群眾成為了自己最後的護身符,即使身陷囹圄,也照樣有討價還價的資本。
這最後的底牌,太狠、太毒。
怎樣當一個完美的罪犯?
「教授」給出了一個無懈可擊的回答:
成為一名「英雄」。
想到此處,魚叔不禁驚出一身冷汗。
看劇的時候,我又何嘗不是與劇中人民一起,被「教授」這樣的迷人角色所蠱惑了呢?
幸運的是,這只是場虛構的黃粱一夢。
悲哀的是,「大眾的蒙昧」在現實中每天都在重複上演。
哀嘆、抱怨,永遠比行動容易;
企盼「英雄」降臨,永遠比成為英雄輕鬆。
放棄思考,被聲浪裹挾,被他人玩弄,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樂事。
躲在「大多數」的背後,但求自保,麻木度日。
但當你用抱團站隊的方式模糊自己面目的時候,也就同時割斷了自己的喉舌。
縫上了自己的嘴,自我閹割,當著他人的提線木偶。
或許,這樣的日子會很簡單輕鬆。
但魚叔還是更願天下的青年:
「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