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世界級的南音,國家級的漆線雕技藝、海滄蜈蚣閣、歌仔戲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廈門還有許多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共同保留了燦爛的閩南文化。這周,我們將帶您一起了解那些您所不熟悉的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池王爺的傳說
廈門市翔安區馬巷街上的元威殿,別名元威堂,俗稱「池王宮」,是座主祀池王爺的廟宇。據民間相傳,池王爺姓池名然,又名德誠,字逢春,南京人。明萬曆年間中文舉人,翌年又中武進士,時有文舉人武進士之美譽。性狷介有骨氣,素懷濟世撫危報國安邦之志。萬曆年間某日,奉旨調任福建漳州府台,途經今翔安地界小盈嶺時,邂逅二個玄衣人。他從交談中獲悉,這二人乃天使,奉玉皇旨意欲往漳郡撒播瘟藥,流布瘟疫,裁減人口。池然一聽遂設計騙取了瘟藥吞服,以絕後患。天使見此也可奈何,只好收回天廷,如實稟報。之後,池然繼續帶著隨從匆趕路。及至馬家巷地面,毒性發作,臉色遽然變黑。他自己意識到大限已到,立馬歇於附近一巨榕之下盤足升天。
玉皇感念他寬厚仁慈,愛民如子之精神,赦封「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晉爵王爺,派往馬巷為神。當地鄉紳據此雕塑神像,建廟祀之。後其靈應事跡甚多,一直受到附近地區民間廣為崇拜。
「池王宮」
「池王宮」發端於明代,是座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廟宇,歷來備受官民的重視和保護,199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蹟。
「池王宮」坐西向東,呈二進布局,占地面各107.6平方米。前殿左奉祀韓府娘娘主孕婦順產之神,右側奉祀馬使爺。後殿敬奉池王爺,靈前有黑白二將軍(主判斷是非之神),左次間奉祀註生娘娘(系生育保護神),右次間奉祀境主公(系本境守護神)。
前後殿之間有拜亭,兩側是天井,俗稱「龍虎井」。光緒六年元威殿重修之時,馬巷廳翔鳳里爐前會商人魏盈芳、魏福茂兄弟在廣東祥利店送壽山石二方,大小一樣,聘名師雕刻龍虎圖獻,勒於廟內井壁,故名龍虎井。該石刻長152cm,寬107cm,做工精美,是鎮殿之寶。
廟中有歷代鄉賢保宦頌揚池王功德的題句、對聯。清嘉慶年間閩、浙水師提督李長庚藏頭聯:「元氣渾論民物奠,威靈顯赫鬼神欽。」還有現代著名書法家羅丹、余綱、吳捷秋等人撰寫的聯對,充盈著廟宇文化濃郁氛圍。
池王爺習俗
「池王宮」立廟迄今,每逢池王生誕(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祭祀盛典都要舉行各種傳統廟會活動,以增添節日的熱鬧和喜慶氛圍。是時,閩台兩岸成千上萬的信徒匯聚而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其間,有賽馬演戲,有搭錦棚唱南曲,有攻炮城、燃放火獅,尤其進香請火等宗教習俗,更具地方色彩,深受善男信女的喜愛,歷久不衰。
池王爺生誕祭祀盛典習俗按其順序大致如下:神誕前夕做敬(又稱做醮),道士在擺滿各種祭品桌子的前後做醮。神誕日時,有祝嘏大典儀式、請火(各分廟在乩童的指引下持神像和香爐到祖廟參拜進香求取爐灰)、游境(抬神佛對所「管轄」地域進行游巡,游巡時各種遊藝隊伍隨從)等活動進程。
池王爺信仰是維繫台灣與大陸的精神紐帶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池王爺信仰傳入寶島及東南亞一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台灣民間普遍信仰的神靈之一,在台灣是僅次於媽祖的宗教信仰。翔安馬巷元威殿成為閩台地區池王爺信仰的開基祖廟,在台灣地區,以池王爺為主神的宮廟就有430多座。每年台灣各地都有數千名信徒信眾組團回馬巷元威殿謁祖進香,大大促進了兩岸對人緣、神緣的信同。近年來,每年從台灣專程到馬巷池王宮進香謁祖的台灣同胞超過4000人,馬巷元威殿也成為了廈台宗教文化交流活動最頻繁、活動量最大的民間場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