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媽祖閣
澳門古稱濠鏡澳、香山澳、濠江、鏡海等。五百多年前,香山縣是明代廣東偏遠的下等縣,而澳門則是香山縣偏僻的屬地,也是人煙稀少的不毛之地。最早開發這塊寶地的是明代早期一群在漳州月港無法立足、從事海上武裝走私貿易的漳州人,正是他們飄遷至澳,效法漳州月港初期的走私貿易,逐漸把澳門建設成為明代中國南部貿易中心之一。
明代初年,為了防止倭寇的騷擾、破壞,明朝廷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還實行「首告」制度,通過鄉里互相監督、互相制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實行「勘合貿易制」,「勘合」即貿易憑證,外國商船須持有明朝廷制發的「勘合」,才准貿易,這種貿易間隔時間長,貿易量少。一般是一年一次,或三年一次。如永樂初年,中日雙方協定,每隔十年一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這其實是有限制的朝貢貿易,遠不能滿足當時國內外的經濟發展和貿易要求。其時明朝廷「海禁」的執法力量極為有限,武器、船艦相對較落後,對偏僻之地,往往鞭長莫及。因海上貿易的利潤極為豐厚,而風險較低,故走私大行其道。
最早去澳門開發的可能是漳州人嚴啟盛及其部眾。據《香山縣鄉土志》第三卷兵事錄載:「(明)天順二年(1458年)七月,海賊嚴啟盛來犯。先是,啟盛坐死,囚漳州府。越獄聚徒,下海為盜,敵殺官軍。到廣東招引蕃舶,駕至邑沙尾外洋。」嚴啟盛及其部眾實為亦商亦盜的明代海上武裝走私集團。另據廖楊的論文《港澳台的媽祖文化論述》記載:「據現有的材料來看,最早開發澳門的可能是福建漳州人嚴啟盛及其部眾。故有研究者認為,澳門最早的媽祖廟——媽祖閣是由第一批到澳門經商的福建漳州人嚴啟盛及其部下建造的。」嚴啟盛到達香山縣的時代,澳門還沒有葡萄牙人,其時所謂的「番舶」,就是東南亞的一些商船。他們因明朝廷限制進貢船舶數量,便在廣東較為偏僻的沿海港口進行貿易,這些「番舶」的走私活動,為嚴啟盛集團在澳門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必要條件,他們逐漸使荒僻的澳門演變成為中國南部沿海貿易中心之一。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首次來澳門時,這裡已得到開發建設,當時的主要居民是閩南人,他們還將媽祖崇拜帶到該地,並建有媽祖閣。據說,葡人初抵澳時,在澳門碼頭登岸,他們詢問當地居民,此地是何名?站在媽祖閣邊的這個居民不懂葡語,按其手勢誤以為是指廟宇名稱,故回答「媽閣」,葡人以其音譯成「MACAU」,這就是「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澳門也被稱為阿媽港。
澳門半島的面積約9.3平方公里,這座古老的媽祖廟背山臨海、沿崖而建,當地居民稱為媽閣或稱媽祖閣,位於澳門的東南方,是澳門三大廟宇中的最古者,也是澳門史籍中記載的第一座廟宇。
早在葡萄人到來之前,漳州人就已建媽祖閣。澳門媽祖閣是一座肇始於明代前期的廟宇。據當時來華的利瑪竇記載:「葡萄人到了廣東沿海後,與中國人交往好幾年,直到中國人的疑懼逐漸消失,於是他們把鄰近島嶼的一塊地方劃給來訪的商人作為一個貿易點。那裡有一尊叫作阿媽(Ama)的偶像。今天還可以看見它,而這個地方就叫澳門,在阿媽港內」1。從利瑪竇的記載可以看到澳門的媽祖閣建於葡萄牙人來到中國之前,它是漳州人開發澳門的見證之一。
葡萄人初到中國騷擾廣東失利後,廣東實行海禁,於是「安南、滿刺加諸番舶,有司盡行阻絕,皆往福建漳州府海面地方,私自行商,於是利盡於閩,而廣之市井皆蕭然也」。2廣東海禁而福建未海禁,使得漳州人等在澳門從事各種事業比較活躍,許多福建漳州人在澳門經商,還有許多文獻證明。明嘉靖年間名臣龐尚鵬在奏疏中寫道:澳門「其通事多漳、泉、寧、紹及東莞、新會人為之,椎髻環耳,效番衣服聲音」。3這篇奏疏是研究澳門歷史上著名的一篇文獻,它說明在澳門開港之初,福建的漳州人、泉州人、浙江的寧波人、紹興人,都在澳門十分活躍,而多數還是閩南人,他們穿著有異於內地的洋人服裝,且能用「番語」與葡萄人洽談商務。
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編)書中鄭夢星《閩南海商與澳門媽祖》文中180頁說,眾多海商聚居澳門經商,便先後在澳門建造八座天妃神廟。4其中建築規模較大較有名氣的有蓬峰天妃宮、馬交石天妃宮和三巴大廟。這些天妃廟,大都是由各地聚居澳門的鄉親聚資興建,並作為該同鄉會聚會的場所。如馬交石的天妃宮,則是漳州同鄉所建,作為漳州分會「漳興堂」的會所。說明漳州人在澳門建媽祖廟不只一座。
澳門的媽祖信仰隨著福建移民的到來而傳播開來,由於家鄉的關係和作為媽祖文化的載體,他們可能成為澳門積極引進媽祖香火的傳播者。據《澳門記略》載:「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祀天祀,其名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5清道光《香山縣誌》載:」該縣的「月山古廟,在黃角山,宋咸淳間建,祀天后」。6
明清以來,媽祖信仰在澳門香山縣境紮根,並快速發展,成為當地、特別是沿海居民的信仰。《香山縣誌》載:「天妃像在官船廠,備倭官船灣泊之所,延德中千戶盛紹德立,後廢,嘉靖二十四年指揮田倪重建。」
媽祖信仰傳入澳門後,逐漸成為當地人民、特別是漁民的主要信仰。媽祖閣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始建於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有研究者認為是漳州人嚴啟盛和他的部屬建造的。
媽祖閣整座廟宇包括大殿、石殿、弘仁殿和觀音閣等4幢主要建築,是一處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古建築群,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極富中國民間藝術特色。當中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歷史最為悠久,後來因為香火漸盛,先後增建石殿和大殿,3座俱奉祀天后媽祖。而觀音閣則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大士。人們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見到「媽祖閣」三大金字匾額,走進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山岩巨石內、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瀾,中間供奉天后,是媽祖閣各座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者。
媽祖閣里的最大建築,是一進大門後右側大殿,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清道光九年(1829年),媽祖閣添築了殿廊、僧舍、門坊、磴道、臥石鐫詩。光緒年間,增建了精湛雅麗的華閣殿。
澳門媽祖閣的石刻、木刻、題詞和對聯,隨處皆是,總數達100幅以上,不少是閩澳親緣關係的歷史見證。例如:
顯績湄洲山三十六天齊勝概,
流芳東粵甸百千萬載壯威光。——正殿
南海香分澤播蓮莖開澳表,
東洋績著恩流濠鏡自閩中。——正覺禪林
媽祖閣傍崖而建,沿山麓迂迴小徑,拾級而上,沿著山崖有不少詩詞石刻,楷書草篆隸,諸體俱備。此外,院內有中國帆船石刻浮雕,傳說媽祖曾乘此帆船自家鄉出海,經歷颱風巨浪,平安抵澳。
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媽祖閣香火極為鼎盛。從除夕午夜開始前往拜媽祖神祈福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於途,一派熱鬧景象。穿著西裝革履,長靴短裙的時髦時男女也進香拜媽祖,場面熱鬧,並上演媽祖戲。
「他們每年舉辦的『媽祖回娘家』,到湄洲進香等活動,名為祭祀媽祖,而實際上是一種返鄉尋根活動。」。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在媽祖閣舉行慶祝媽祖誕辰的儀式……當天下午四五點鐘舉辦盛大宴會……這方面的資金來自向漁民募捐,另外街坊、船廠、漁欄也出錢,共同舉辦這次活動。還請戲班來演戲,這方面的資金則由漁民和陸上居民共同組成的「媽祖閣水陸演戲會」來籌集。8歷任的澳門媽祖閣的負責人也多是澳門的漳州人。
媽廟閣、媽祖文化在澳門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媽祖文化對於澳門海內外華人的心理認同具有較大的作用。有利於增強華人世界的聚合力。增進他們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媽祖崇拜這樣一條宗教文化的認同,在中華民族中尋找自已的『根』」。9這種「尋根」的信念,使媽祖信仰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並使之得以長期延續下去。這樣,商貿往來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反過來又促進澳門民間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與商貿的緊密關係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演繹。
媽祖閣的歷史,見證了閩南與澳門的親緣關係,也見證了閩南人在澳門篳路藍縷的奮鬥歷程。
1999-2019
澳門回歸20周年慶
阿傑傳承閩南文化
願
同喜同慶迎回歸
同心同德譜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