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不久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大雪過後很快又要迎來冬至。說起冬至,這是閩南人最為熟悉的節氣之一,不僅要搓冬至丸還要參與祭祖,甚至有「冬至大過年兜」的說法。
事實上,打從閩南入冬的那時起,各傳統民俗活動便接踵而來,讓閩南人忙得停不下來。如立冬補冬之後要冬至祭祖,祭祖之後馬上就要開始準備歡度尾牙,而在新年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還要歲末籠塵等。各種傳統民俗熱鬧了一整個冬天,讓冬日的閩南充滿喜慶與活力。
立冬補冬「閩南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永寧鎮文史愛好者鄭天應告訴阿傑,立冬這一天,閩南百姓都要「補冬」,即要為身體補充新的能量,以期順利度過整個冬季。阿傑了解到,我市民間立冬日補冬的習俗依然在延續,市民們一般選擇熱量較高的食物進行補冬,如雞鴨牛羊、魚鱉等,而且往往和著中藥「四物」(即當歸、川芎、芍藥、生地四味藥)一起烹燉,增強藥補的效用。
「閩南又把立冬叫做交冬,取其秋冬交接之意。」鄭天應說,立冬就像一個關隘一樣,人們過了立冬這個點,就進入了一年中的寒冬,這一緣由和舊時閩南地區生活困苦有關。「其實"補冬"在過去物資供應比較困難的時代里,是一個豐盛的節日。」鄭天應解釋道,當時平日裡以地瓜為主食的閩南人,只有除夕、「普度」和「補冬」屈指可數的幾個日子才能吃到肉,因此,「補冬」一詞在閩南人心裡總有喜慶的內涵。
此外,鄭天應認為「補冬」還往往是人們之間情感交流的好媒介。在冬至日,相識的人見面總要問:「今天補冬,你們家補什麼?」其中透出對彼此生活境地的關切和關懷。
冬至祭祖「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播遷,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說,在閩南一般有春祭和冬祭兩次大型祭祖活動。清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中便有提到,「冬至:州人(指泉州府,包括當時的同安廈門)不相賀,祭祠堂。」對閩南人來說,祭祖是冬天裡的一件大事。
阿傑了解到,閩南冬祭並不局限於冬至那天,可隨各個家族的情況自由選擇冬祭的日子。比如永寧「日茂行」後人林貴友家冬祭的日子就是12月6日,那一天廣州「日茂行」後人也會回到永寧參加祭祖。「我覺得冬祭的目的不僅在緬懷先祖,還可以培養族人的共同意識,通過籌辦傳統祭禮,把同一姓氏族群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睦族敦宗。」林貴友的妻子蔡玉璇說。
歡度尾牙
在閩南一帶,土生土長的民俗節日很多。比如,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商人們祭拜土地公的日子,閩南語稱之為「做牙」。一年之中,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稱作「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所以稱之為「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大部分閩南人都要焚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同時會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各商家店鋪也要在當天宴請員工,以犒賞大家過去一年的辛勞。
「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某位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現已絕跡。」據李國宏介紹,在閩南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一家人也要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大家都很熟悉,而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二者都是美味可口的閩南鄉土食品。
歲末籠塵
歲末籠塵是閩南地區家家戶戶都遵從的一項傳統習俗,阿傑在坊間採訪時曾聽老人們說,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但阿傑查閱資料後發現,事實不僅如此,閩南「籠塵」的由來可追溯到千年以前。
在《泉州傳統民俗》一書中記載著關於閩南「歲末籠塵」習俗的傳說:古時候,人間有一個常給玉皇大帝打小報告的三屍神。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想謀反天庭,惹怒了玉皇大帝,遂降旨讓蜘蛛在作惡人家的屋檐底下張網以作記號,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將有記號的人家斬殺。三屍神見此計得逞,不管青紅皂白,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都做記號。灶王爺為阻止三屍神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於臘月廿三送灶之日起到除夕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於是,每戶人家都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在除夕前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乾乾淨淨。除夕王靈官下界查看時,根本找不到有劣跡標誌的人家。為了感激灶王爺,民間總在送灶後除夕前開始籠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