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西周時期是中華文化形成與高速發展階段,西周時期文化的蓬勃發展,為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思想的成型與確立,建立了深厚文化基礎。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305首《詩經》作品大部分產生於西周時期,並在春秋時期編輯成《詩經》總集,成為廣泛影響後世政治、文化、思想、人文的曠世經典。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學習《詩經》是春秋時期人們受教育、提高文化的首要學習任務。
在夏、商、周王朝的歷史變遷中,夏朝與商朝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獻很有限,以致夏朝至今還是我們華夏民族的一個未解之謎,商朝也只是在120年前因為發現了殷墟甲骨文,才正式確立了商朝的歷史存在與文化遺存。商朝五百年歷史在文化上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真正影響奠定中華文明思想核心的是夏朝與周朝。
為何夏朝與周朝之間五百年的商文化被完全遺忘?而更早的夏朝華夏文化被周朝所繼承並發揚光大,形成系統的華夏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是怎樣的歷史過程促成了這一文化發展?這是華夏歷史文化的一個未解之謎。
在商周交迭時期,偏居在黃河上游文化落後的周部落首領周武王,利用商紂王與南淮夷部落生死對決,將殷商王朝的全部軍事力量調往南淮夷地區的時機,周武王一戰消滅了商紂王臨時拼湊起來的七十萬大軍,滅亡了商朝,中國歷史進入了西周時期。
公元前1041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聯合武庚叛亂,周公親自出征,花了三年於公元前1039年平定「三監之亂」。乘此時機「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史記》)。在此次征伐淮夷的過程中,周公與召公在淮河流域的塗山地區採風定禮樂而成「南風」之始。《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開創了淮河塗山地區文化傳播影響西周王朝的啟始,改變了西周王朝的文化發展進程。
在周穆王十三年的公元前954年,南淮夷軍事勢力攻打西周的領土,周穆王派遣了成周地區的軍事部隊,進駐靠近南淮夷地區的塗山四方湖古城進行軍事駐防。在出土的大批青銅器銘文中詳細記載了這一事件。
【錄尊】王令冬戈日:戲淮夷敢伐內國,汝其以成周師氏戍於古師。
【競卣】唯伯犀父以成師即東,命戍南夷。正月既生霸辛丑,在坯。
【臤尊】唯六月,既死霸,丙寅,師雍父戍在古師遇從。
【帆卣】積從師,雍父戍於古師;
【雍伯鼎】王令雍伯鄙於古,為宮,雍伯作寶尊彝。
【伯雍父盤】伯雍父自作用器。
【穡卣】穡從師雍父戍在古師。蔑歷,賜貝卅鋝。穡拜稽首,對揚師雍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彝。其子子孫孫,永福。戉。
【笱卣】笱從師雍父戍於古次。蔑歷,賜貝三鋝。
【穆卣】穆從師淮父戍於古阜,蔑歷。賜貝卅鋝。穆拜稽首,對揚師淮父休,用作文考日乙寶尊彝。其子子孫孫,永福。
這些大量不同身份、不同功用的青銅器,說明了西周王朝與四方湖古城之間頻繁的人員往來,將塗山地區四方湖古城的文化與青銅器帶回西周豐鎬,進一步促進了塗山地區四方湖古城的文化對西周的傳播,提高了西周的文化水平。淮夷地區在此過程中也成為西周政權穩定控制的區域,成為西周政權的主要的糧食、玉帛納貢地區。
在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2年,西周文化歷史中的最重要人物尹吉甫,因跟隨周宣王北伐玁狁建立軍功,而被派往成周四方湖地區,負責四方湖地區的稅收與行政管理,到達南淮夷區域的四方湖古城向國。「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於(余吾),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愍),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畝(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青銅器兮甲盤銘文)。
兮甲盤銘文中的兮甲就是尹吉甫,尹吉甫對中國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從民間採集了大量《詩經》作品,使得西周文化達到了最高峰。 「詩皇甫作都於向」《竹書記年》與「皇父孔聖,作都於向」《十月之交》更是證實了尹吉甫的詩經作品都產生於向國,也就是說尹吉甫從民間採集與個人創作的《詩經》作品,都來自於四方湖古城的向國。《詩經》中的「周南」與「召南」之所以成為《詩經》的開篇,與《詩經》作品採集、創作於塗山地區的四方湖古城向國不無關係,是塗山四方湖古城地區高度文化的具體反映。
為何周公、召公平定成周地區的「三監之亂」後,即行東征淮夷地區?並在淮河的塗山地區採風「南音」定禮樂?
為何周穆王派遣大批軍事與行政人員駐防塗山四方湖古城,留下了大量的青銅器記述這段歷史?
為何《詩經》的採集者尹吉甫長期駐守四方湖古城向國,採集了大量民間詩歌作品而成《詩經》?
為何殷商五百年歷史沒有對華夏文化產生根本影響,而西周275年的歷史就發生如此大的文化進步?
這些都與塗山四方湖古城的特殊歷史文化有關,因為塗山四方湖古城曾經是471年歷史的夏朝國都所在地,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並長期穩定發展,成為《詩經》文化的發源地。
殷商王朝取代夏王朝後,殷商與夏朝的同盟南淮夷勢力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南淮夷地區的夏文化也受到了殷商的排斥與拒絕,只是繼承了甲骨占卜與青銅器文化。周公與召公東征淮夷,接受認同了夏文化,並成為夏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光大者,短時間內極大提高了西周政權的文化水平。尹吉甫長期生活工作在南淮夷地區的四方湖古城,深受當地的民歌文化影響薰陶,最終促進了西周文化最重要的代表《詩經》的誕生。
周穆王時期的伯雍父與周宣王時期的尹吉甫,這兩次有青銅器銘文記載的西周王朝對淮河流域四方湖古城的軍事駐紮,針對南淮夷的軍事、農耕管理、稅賦徵收,說明了四方湖古城是西周的固有領土,雖然靠近淮河,靠近南淮夷,卻是西周的東南軍事重鎮,控制著南淮夷地區的安全,是西周政權的主要財政與稅貢來源。四方湖古城作為西周政權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是西周時期的重要文化中心,《詩經》誕生於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詩經》之《大雅•江漢》
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錫爾祉。
釐爾圭瓚,秬鬯一卣。告於文人,錫山土田。於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國。」。
《大雅•江漢》是具體創作於周公召公時期,還是周穆王時期、周宣王尹吉甫時期,先不做深入探討定論,但此作品充分展現了西周政權對淮夷地區的重視程度,西周軍事與文化在淮夷地區的重要篇章。不論是兮甲盤銘文中的「成周四方」還是《大雅•江漢》中的「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如果我們把四方理解成淮河流域四方湖地區,那麼很多歷史文獻與《詩經》情景就很容易理解了,眾多的西周歷史與文化之謎也將迎刃而解。
「四方」 「四方湖」名稱的來源,與大禹奠定的夏朝時期形成的「四方來朝」「四方來賀」的夏朝國都繁華景象,有著根本性的夏文化痕跡,是夏王朝被取代後夏朝國都的文化印記。四方湖與古城,在殷商時期和西周時期,就是夏朝國都的歷史實際地名,因為夏文化的影響力,而逐漸成為形容詞「四方」「古代」,被後世所遺忘。
《尚書·大傳》記載周公「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的功績,奠定周朝八百年歷史,與周公東征淮夷,接受、吸收、發揚光大四方湖古城的夏文化,成為周王朝的治國理念,是周朝文化蓬勃發展的基礎,消除了高度發達的夏文化南淮夷地區之間的對立。南淮夷地區不僅為西周提供了主要貢賦,更為西周提供了豐富的夏文化,是西周文化發展的源泉。
縱觀夏商周時期的歷史發展,商朝取代夏朝,形成長期的殷商與南淮夷的軍事對抗,南淮夷地區的夏文化被商朝所排斥拒絕,造成商朝五百年文化發展的停滯;周公東征,安撫、接受、認同了南淮夷地區的夏文化,並成為夏文化的極力推崇者,推進了華夏文化的廣泛傳播,成為我們華夏民族文明的精神內涵。華夏文化也成為中國歷史進程中各民族融合認同的一個標準,接受華夏文化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各氏族部落融合過程中以華夏文化自美,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凝聚力。(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