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發現古蹟實物文獻,證實堯舜禹、中國、夏朝的真實存在

2019-10-23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每一個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事情,堯舜禹是奠定華夏文明基礎的三位聖人,他們的言行與思想是華夏文明的思想基石。沒有堯舜禹奠定的華夏文化,就沒有古代中國文明的輝煌;沒有堯舜禹的歷史,中國歷史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堯舜禹與中國、夏朝、華夏文明是相依相存、水乳交融的關係。

但在中國歷史與考古研究中,堯舜禹的歷史與堯舜禹之中國、夏朝,長期以來成為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個未解之謎,困擾著中國歷史與中國歷史研究。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史學界受幾千年來中國統治階級文化蒙蔽太深,掩蓋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堯舜禹的歷史與華夏文明的來源信息被早期商周統治階級人為抹去,歷史疊加形成黃河流域華夏文明中心說。但大量的歷史研究與考古證明,在黃河流域尋找夏文化已經不可能實現。

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以及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明確記載在中國文獻中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尋找到大禹治水的歷史痕跡,找出關於大洪水描述情景的地理位置,也就證實了堯舜禹歷史與堯舜禹之中國的明確位置。

《尚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史記·五帝本紀》「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史記·夏本紀》「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懷山襄陵」「洪水橫流」「水逆行,泛濫於中國」是堯舜禹之中國發生洪水的情景,找到產生這種情景的地區,也就找到了古中國,也就找到了堯舜禹的存在證據,也就會發現大禹的治水遺蹟。

位於淮河中游的荊山塗山,當地縣誌記載:「水經云:淮水出荊之左,迂迴以入渦,麓高水匯為患,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於其間,水乃安流。所鑿處有遺蹟,冬月可見。」,可以確認,淮河穿越荊塗二山的現有河道東流入海,正是大禹鑿山導淮的歷史遺蹟。荊山與塗山、淮河是大禹治水故事的歷史真實位置。當地縣誌還記載「按名勝志謂,淮水初從荊山西麓迂迴入渦,禹疏二山水乃安流,今老河口上至石羊霸,遇盛漲,淮每由此入渦,意即迂迴入渦舊跡也。」因此,當淮河發生洪水時,淮河洪水即將荊山環繞包圍,荊山四周皆為洪水,形成史料記載中的「懷山」情景。

在荊山正南30公里處,東流的淮河之水因受到前方丘陵地勢的影響,被迫北流。當洪水發生時,漫漲的淮河之水將丘陵地區淹沒,就形成了「襄陵」的洪水情景。因此,史料記載中的「懷山襄陵」情景,正是對荊山塗山以及荊山南部這段淮河發生洪水情景的描述。

因為荊山塗山對淮河洪水的阻擋,導致淮河中游之上水位的抬高,使得淮河幹流洪水倒灌淮河支流,形成「洪水橫流」「水逆行」的淮河洪水情景。這再一次證實了堯舜禹時期的大洪水,正是發生在淮河中游的荊山塗山淮河區域,這一段區域也是「水逆行,泛濫於中國」的古中國中心地區。大禹治水成功,也使得這一「中國可得而食也。」

因此,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正是以荊山塗山淮河為顯著標誌的地區,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地區,是華夏文明形成的中心區域,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正是誕生在這一地區。

既然如此,那麼這一古中國的中心地區,必然包含了堯、舜、禹三位中華聖人的生活痕跡與文化遺蹟。這在當地的古地圖、傳說中也可以得到明確的實證。

在淮河發生洪水時「襄陵」情景的不遠處,淮河南岸,有一「上窯」村,旁邊的支流稱為上窯河,也稱為洛河。堯帝以推廣制陶而聞名,製作陶器的陶窯是堯的地理標誌;上,尚也,是尊崇的意思;堯與窯同音,上窯與上堯,在字音與字意上,上窯與堯帝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上窯地名、洛河地名與堯帝、上堯,不能說毫無聯繫。

在洛河西有一座山,名舜耕山,是舜帝生活於此的歷史遺存。在洛河的上游,有名為歷山的山峰。這些與舜帝的生活存在,不能說沒有關係。

塗山南麓的禹村崗,也就是現在的禹會遺址,發現了4100年前禹會諸侯的遺蹟,大量的各類陶器,證明了禹會諸侯在這裡的真實存在。在荊塗二山南的淮河岸邊,存在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鯀廟遺址。塗山之巔的啟母石,也是塗山氏與啟在此生活的證明。

因此,以荊山塗山淮河為地理標誌的堯舜禹之中國,同樣存在堯、舜、禹的歷史痕跡,是以堯舜禹思想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化形成的發源地、核心地區。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位於荊山塗山北15公里處的四方湖古城,處於夏河北淝河之陽。筆者可以確定其為夏朝的唯一國都是由許多因素綜合而得出。荊山塗山以南為堯舜時期的政治活動中心的話,那麼,「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的四方湖古城,舜帝的都城中心在荊山塗山之南。大禹在諸侯的擁戴下,在北部的四方湖古城即天子位,為示尊重舜帝、堯帝,面南祭拜天子堯帝舜帝所在地的荊山塗山之南。這也印證了「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的「懷山襄陵」洪水情景。

綜合各種史料、文獻、歷史遺蹟、洪水情景,以荊山塗山為中心淮河沿線,為堯舜禹時期的中國中心地區。這裡是史料記載中的堯舜禹的主要活動場所,存在有大量的堯舜禹活動痕跡。以荊山塗山北的四方湖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地區,是大禹建立的夏朝國都中心區域,是華夏文明得以高速發展的基礎,其優越的漁獵文明與農耕文明發展地理環境,是華夏文明長期穩定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作者:趙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w-9m0BMH2_cNUgyz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