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啟始到桀(結)束,夏朝夏文化研究為何將安徽江淮排除在外?

2019-12-05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公元前2070年左右,華夏先民從漁獵文明進入農耕文明,大禹的兒子啟改變了當時天下原始氏族部落的堯舜禹禪讓制,繼承了父親大禹的天子之位,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開啟了夏王朝家天下的統治。

啟出生於淮河流域的塗山腳下,當年大禹在塗山開鑿淮河河道、治理淮河時,與塗山氏女結為夫妻,新婚三天後大禹就離開塗山四處治水,以致一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華夏民族公而忘私的代表。做為夏王朝的建立者,啟是出生於塗山,成長於塗山,土生土長的淮河兒女。「夏之興也以塗山」,不僅大禹在淮河塗山為華夏先民建立了不世之功,成為舜帝帝位的繼承者,而且在大禹五年「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在塗山舉行了夏王朝建立標誌的塗山之會。


從大禹在塗山鑿山導淮到大禹塗山之會,淮河岸邊的塗山都是夏朝歷史的一個關鍵點,而且是得到歷史學界所認可確認的夏朝歷史啟始的明確地理位置。啟做出大禹之子,土生土長於塗山,在從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制度改為世襲制的過程中,作為啟的母系氏族塗山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大禹禪讓天子位、啟世襲天子位的關鍵力量。很難想像,沒有塗山氏族的雄厚實力與鼎力支持,大禹的天子位與啟改變禪讓制度坐穩帝位,能夠得到萬國諸侯的支持與擁護。

因此,位於安徽江淮地區的塗山是夏王朝的啟始,是夏王朝建立的關鍵地區,是夏文化研究繞不過去的關鍵節點。


公元前1600年左右,經過470年的夏後統治,夏王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夏桀,因為勞民傷財、天怒人怨、眾叛親離,被商湯的軍隊所擊敗,被迫流亡於江淮地區的安徽巢湖。在巢氏部落的安徽巢湖,夏桀與妺喜度過了生命的最後二年而亡,夏王朝也正式結束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統治。夏桀這個最後一位夏後,因其眾叛親離的行為,在江淮地區的安徽巢湖結束了夏王朝。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歷史結論:夏王朝啟始於江淮地區淮河的安徽塗山,結(桀)束於江淮中部的安徽巢湖,夏王朝的啟始與結束都在江淮的安徽地區,安徽江淮地區是研究夏文化形成、發展最重要的地區,離開了對安徽江淮地區的夏文化研究就是一個無頭無尾的偽夏文化研究。


但是,從開始對夏文化研究興起之日,歷代的夏文化研究者都沒有把江淮地區的塗山與巢湖,納入進夏文化的研究範圍。包括夏文化研究領域的大家顧頡剛、胡適、徐旭生、鄒衡、夏鼐、李學勤,以及李伯謙、許宏、孫慶偉等夏文化研究的領軍人物,黃河流域的「河洛地區」成為目前夏文化研究的唯一地區。近幾十年堅持不斷在黃河流域的夏文化研究,不僅沒有取得絲毫成果,而且讓夏朝的存在遭受到國內外的質疑或否定,不能不說這是當前夏文化研究的最大窘境。


被寄託極大希望的黃河地區二里頭遺址,經過六十年的考古研究後,做為二十年考古隊長的許宏教授,也無奈地表示「讓我肯定它是夏,有違我作為一個學者的科學理念和底線」。而二里頭文化遺址,卻是被眾多夏文化研究者作為夏朝末期的「夏都」來探究的。當二里頭遺址都無法確認是不是夏朝時期的文化遺留情況下,「夏都」的定位就更顯得是無稽之談。


從相關夏文化研究者的文章中,我們看到,對黃河區域的夏文化研究是立足於「寒浞代夏」這段夏朝歷史,而對歷史性結論的夏朝建立與終結時期的淮河塗山與安徽巢湖,隻字不提,避而不談。這對研究夏文化來說,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存在的問題與片面,可想而知。

客觀地說,無論從歷史文獻還是現代研究成果,「寒浞代夏」這段歷史時期的地名,沒有一處是得到證實確立,可以為夏文化研究提供一個確定無疑的地理標誌。而以此為基礎的對夏文化區域的定位就更顯得虛無縹緲,對夏文化的考古探索結果毫無進展也就毫不奇怪。


當代夏文化研究領域對夏朝歷史時期研究的掐頭去尾,避而不談夏朝啟始與結束時期的夏天子啟與桀的活動區域,是造成夏文化研究毫無進展的根本原因。從地理區域看,啟後與桀後可以證實的活動範圍,正是安徽北部與中部地區的中心區域。不論從大禹治水的淮河地區來看,還是北方黃河的商湯對夏桀進攻和夏桀逃亡並遠離商湯勢力地區來看,淮河塗山地區都是從始至終夏朝國都的合理地區。而不會發生啟後在塗山建立夏朝後,離開塗山氏族的支持與保護,遷移到黃河的河洛地區;也不會發生位於商丘西部的洛陽二里頭受到東方商湯勢力進攻後,向東南方向逃避商湯勢力追擊,逃往安徽巢湖的可能性。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不論是低等動物還是靈長類,一個區域的勢力都不會輕易離開自己的勢力範圍,輕易可以進入其他勢力地區;也不會發生讓外來勢力進入自己固有勢力範圍的可能。因此,夏朝的建立者啟王所在的淮河塗山至夏桀逃亡的安徽巢湖一帶及其周邊地區,才是我們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中心區域。


錯誤的夏文化研究方向,導致目前的夏文化研究的毫無進展;在黃河流域對夏文化研究的無果,導致對夏朝歷史的否定或質疑。而從始至終對淮河塗山與巢湖的漠視與視而不見,是目前夏文化研究主流領域的根本問題。從考古文化遺址來說,在塗山東北不遠處有7300年歷史的雙墩文化遺址,包含有大量7300年的刻畫符號;在塗山南麓不遠處淮河岸邊,有4100年歷史的禹會遺址,包含眾多地區的不同風格的遠古陶器。在安徽巢湖東,有500年歷史的凌家灘遺址,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與陶器。

主流夏文化研究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因學術傳承的放大效應,在黃河流域錯誤研究方向上的誤導作用,使得當代夏文化研究一步步走入死胡同,前景很不樂觀;當代夏文化研究只能"推論過來推論過去的,螺螄殼裡做道場,其實都沒有太大的學術意義"。(作者:趙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Ecd1G4BMH2_cNUgl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