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華詩的根本問題

2019-11-24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並再三邀請回答:湖北網紅詩人余秀華,她的詩作水平到底怎麼樣?

很久前曾經評論過她和食指對罵的那件事兒,但是純粹是對事不對人。對如今她在頭條搞的紛紛擾擾,也沒什麼興趣。在這裡作個簡答,感謝再三邀請的朋友。

本人論詩,從來只講作品以及相關,除了古人,絕不涉及討論作者個人。

別搞錯了,這不是留口德,這純粹是保護自己。就像我基本不回復留言一樣,實在是沒有精力去討好或者對罵。沒意義。反正我要說的說了,你覺得對,多看一眼,你覺得不對,你儘管留言。雖然不回復,但是我都會看。看了覺得有道理的,我就長見識了。沒道理的,當沒看見。

首先,我們要肯定一點。她的作品確實是「詩」。究其作品,她確實是個詩人,而且是一個相對來說有才情和靈性的詩人。

至於如何在現代詩的亂象中,鑑別一段文字到底還是不是詩,曾經有過專門的文章探討,這裡就不再重複囉嗦。

詩是精緻的韻文。

沒有任何其他體裁,能像詩一樣把語言的精緻化做到極致。

不管是委婉、朦朧的,還是粗野、狂放的詩風,都是對文字精緻化追求的不同表現。詩人用精緻的文字讓你覺得她的文字粗野、狂放甚至卑鄙、下流。但是作為工具本身,文字的精緻屬性是詩自帶的。

你讀到的任何感受,都是詩人用修飾過的精緻文字傳達給你的。至於讀者感受到的直白、衝動還是低俗、媚俗等低級情趣,都是讀者自身腦海中的反應。這也就是為什麼她的詩,有些人喜歡,甚至以為是跨時代、不世出的詩人,而有些人厭惡至極,認為這不過就是一些齷蹉想法的胡亂表達。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通過她本人在平台或者生活中的表現來附著感情加成,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越來越多。

實際上咱們不妨站高點,脫離這個漩渦,再來看這個風暴中心,就會更加公平。

當然,我並不是要求大家這麼看。只是朋友相問,我就告訴你我是這麼看的。

我們說明白點,現代詩從何而起?不就是西方文化來的嘛。當代詩更是如此,完全遺傳繼承了西方的審美觀點,對中國傳統詩詞技巧和文化帶有天生的背叛。

但是它還是精緻的韻文,所以還是在「詩」的範疇之內。

而作為文學作品的最高形式,詩是有價值觀的。不論詩人的發心是什麼,作品一旦成型,就會自帶詩人觀點和讀者看法,形成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價值觀在文學作品中有向內和向外之分。向內,詩人關注自我,寫個人的內心世界。比如晏殊、歐陽修,乃至柳永的詞;向外,詩人關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更多地表達對社會的看法。比如蘇軾的一部分詞,以及辛棄疾的詞、陸遊的詩。

這種區別導致了作品的社會價值,是決定作品核心價值的關鍵所在。

寫內心,未必不能表達社會現實,只要你的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達成某種契合,就在客觀上實現了作品的社會價值。比如李清照的詞。

這也就是所謂的「大情懷」和「小情調」作品的區別。

既然說到這份上了,大家也很清楚,咱們這個時代,自然是個人的小情懷、小感動居多,所謂之「百花齊放」。這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些小情懷的作品自帶纖弱、卑微,無法和那些時代之歌一爭光芒。

這並不是詩人的錯,這是時代和社會大環境的問題。

等著看,肯定就會有人在留言裡面說「我就要……」,看吧,甚至提到要寫有情懷的作品都會被人群嘲。

在這樣的氛圍中,余的走紅就不意外了。她就是一個典型的眼光向內的詩人。她的作品充滿了個人才情撐起來的小情調,甚至是低俗情緒。這並不是她的錯,可能和她的性格有關,可能和她的經歷有關,但是歸根結底,是我們當代人捧紅了她,這是整個詩壇的問題,說大點,就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現在回想起現代詩剛剛出現的時候,革命的時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反思的年代,那一批批先行者,那些站在時代潮頭的思考者,他們的詩歌飽含著熱情,用激昂的情緒和明快的語言,不但回歸了詩歌的本質,還寫出了時代的思考。

那才是現代詩最好的時代。

囉嗦了一大堆,回到朋友的問題:她的詩到底怎麼樣?

有才情,沒檔次。

當然比很多沒檔次又沒才情的「詩人」的作品要好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SEUum4BMH2_cNUgvu_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