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啦,記得做好禦寒工作

2019-11-07   膳食計

又到了一年中冬季的開始——立冬。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

立冬

立冬,在古代社會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古時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

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中國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在廣東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立冬防「五寒」

一、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

二、防頸寒:穿立領裝擋風寒

秋冬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

穿立領裝不但能擋住寒風,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等都有一定好處。

三、防肺寒:喝熱粥散寒

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症狀較輕的,可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

四、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

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具體做法: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五、防腳寒:常做足浴

足浴要注意3點: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需要注意的是,足浴之後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保證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飯後立即進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溫不宜太高。

立冬吃什麼

一、羊肉:溫胃禦寒

羊肉性溫熱,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喘、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尤其適合在立冬之後食用。羊肉的脂肪與膽固醇含量也要比豬肉和牛肉少得多,是冬季具有進補和防寒雙重效果的最佳美味。

二、魚肉:益智健腦

冬季雖然是進補的好季節,但並是每個人都適宜吃太燥的肉類,而營養豐富,脂肪含量極低的魚肉就非常適合立冬之後進補食用。其蛋白質含量為豬肉的兩倍,且屬於優質蛋白,人體吸收率高。其次,魚肉具有益智、健腦等作用。

三、酸棗:鎮靜安眠

中醫認為,酸棗性平、味甘酸,具有養肝、寧心、安神、斂汗的作用。因此,很多人冬天休息不好,容易疲勞不妨吃點酸棗或泡水喝,不僅可以緩解疲勞,對治療心煩、多夢、神經衰弱都有較好的作用。

四、花生:補脾養肺

花生作為大家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自古以來就有「長生果」的美譽。花生可使人體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排出體外,避免膽固醇在體內沉積;花生中的鋅元素含量較高,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還可激活中老年人腦細胞,有效地延緩人體衰老,具有抗老化作用。

膳食食譜

紅棗粥

<材料>

紅棗50g,糯米80g,白糖適量,糖桂花少許。

<做法>

1、將紅棗洗凈,用水浸泡2小時;糯米洗凈,用水浸泡1小時。

2、把紅棗、糯米放入鍋內,倒入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煮成稀粥。

3、加入白糖調好口味,淋上糖桂花,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益胃,補虛養血。

烏雞山藥湯

<材料>

烏雞一隻,山藥200g,枸杞子、大棗、花椒、蔥、姜各適量。

<做法>

1、烏雞去內臟後洗凈備用。山藥去皮切塊,用清水浸泡以免變色。枸杞子洗凈備用。

2、鍋中倒入足量的水,放入烏雞,煮沸後,撇去浮沫。

3、加入枸杞子、大棗、花椒、蔥、姜,轉文火煲兩個小時後加入山藥,再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

提高生理機能、延緩衰老、強筋健骨,防治骨質疏鬆、佝僂病以及婦女缺鐵性貧血症。

圖片來源於攝圖網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