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為儒家,李斯、韓非子是他得意門生,為何卻是法家?

2019-07-29     梧桐樹邊羽


先秦百家以老子道家為尊,花開百枝,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在那個思潮澎湃的時代里,各種學說都在探討國家、王權、人民之間的關係,提出各自的治理國家的辦法。

這其中,老子對舊制度是完全失望的,批判甚至放棄努力;儒家則希望自上而下進行改革,維護不合時宜的舊制度;墨家與儒家針鋒相對,反對宗族禮法的「血統政治」;法家則主張制度管理,忽略對人性和人情的關懷,嚴酷無情。

而法家代表人物就是李斯和韓非子。他們都是荀子的得意門生,這說起來好像是有些背出師門的意思。

實際上這是後世上帝視角的疑問。

一來當世之時,只是以老師來分學派,並沒有確定的儒家、法家之分,只要是適合自己需要的,能夠激發本人思維活力,得到統治者認同的觀點,大家都可以學習。

還有一點就是學問上的百家,並不像我們後來臆造的江湖流派,不能背叛。何況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良禽擇木而棲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並沒有思想局限。

荀子這個人的思想比較複雜,雖然自認是孔子傳人,但是他和孟子意見相左。儒家學問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實踐後,也發現自身的缺陷,開始為適應社會發展著手改良。孟子是「性本善」的代表,而荀子則是「性惡論」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提倡儒家的道德教化規範統治,但是孟子重在教,而荀子重在規。

所以,荀子的思想底色就充滿了對人性的不信任,相信只有法才能約束人向善。

雖然目的都是為了禮教和諧社會,但是達到目的所用手段和方式完全不同。

而李斯,韓非子等人到荀子門下求學,也許就是為了給法家尋找理論基礎。他們可能在投入荀子門下之前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只是在荀子門下作個研究生罷了。

提出人性本惡的荀子認為只能依法治來強硬管理,這個就基本上拋棄了全民修身,民貴君輕的那一套。完全站到了統治階級那一邊,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雖然說荀子算是儒家出身,但是他的性惡論為法家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基礎。所以說,荀子雖然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能算是儒家。他的理論相當於是屬於儒家的修正主義,也就是儒家文化變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李斯、韓非子不會去追隨孔孟這些純正的先秦儒家,卻肯對荀子行師禮。

因為他們的底層思想是相同的。

人性本惡,嚴法治之。

不過荀子是為了社會大同,韓非子是為了學問,而李斯是為了王圖霸業和自己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OS6QmwB8g2yegNDg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