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2019-08-18     梧桐樹邊羽


杜甫一生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中青年時期

青年時,作為官三代的杜甫並不缺錢,四處遊歷,與李白、高適唱和、仙游,成為佳話。這個時期杜甫的作品熱血豪邁,氣勢蓬勃。代表作首推《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中年時期,他流寓都城謀求功名未果,但是眼界逐漸轉入對社會現象的審視和批判,代表作便是柏梁體古體詩《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

楊花雪落覆白苹,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句語言鋪排,富麗華美中蘊含清剛之氣。雖然不見諷刺的語言,但在維妙維肖的描摹中,隱含譏諷,入木三分。在這段時間,由於父親的去世,家用短缺了起來,杜甫開始自謀生路,但是並不順利,不過口裡還是很硬氣的。

賊陷時期

安史之亂,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軍困於長安。幸虧名聲小,沒人對他看管。郭子儀大軍壓城,他找准機會跑到了唐肅宗身邊,面色如菜、衣衫襤褸卻忠心耿耿,唐肅宗讓他當了左拾遺。後來因言獲罪,流貶出京。

這段時期,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時期,戰亂四起,忍飢挨餓,歸朝前就是個流民,而被流貶之後沿途看到老百姓深受戰火荼毒,也讓杜甫的作品沉痛鬱結。而他在後期流貶之際的敘事性歌行體「三吏三別」也成為記載安史之亂社會動盪,百姓離亂的史詩性作品。我們稱其為「詩史」。

困於長安之時的代表作當屬《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而成為「詩史」的「三吏三別」分別是《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篇幅太長,這裡就不引用了。三吏三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對詩人在亂世中的見聞進行了仔細的記錄,深刻寫出了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不幸,表達了詩人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寓居成都

杜甫辭官後在成都安定了幾年,有高適和嚴武的關照,算是寬鬆閒適。而這幾年的作品,在格律詩技法上日趨成熟老練,意境更加圓熟,不過相對於災難深重的那幾年,作品風格相對輕鬆,如「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明顯體現出杜甫自己總結出來的詩文感情相照理論「文章憎命達」

不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是成於這段時間,算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歌行體,不能證明他在格律上的成就,只能說明即使在這段相對輕鬆的人生里,杜甫的日子依舊不好過而且還是「憂國憂民」的: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自己屋子爛了,想到的是「天下寒士」,此心真是可比日月昭昭。

同時因為相對輕鬆的緣故,杜甫在這一時期寫了《戲為六絕句》,對格律詩,復古詩風等詩壇亂象做了一個總結,對初唐詩事算是來了個一錘定音。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是其中一首,充分肯定了初唐四傑對齊梁體詩歌浮華空洞的批判,對唐詩的意象昂揚走向做出了肯定。六首詩從不同方面,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當時詩歌評論中的重要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正確的意見。

晚年流離

因為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遊刃有餘,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是杜甫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我在前面有單獨的賞析文章,這裡就不過多解釋了。晚年漂泊的江湖悲愁同時切合了大時代混亂和老百姓日子的艱難,也反映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違他「詩聖」之名。

而從格律上來講,此詩為古今七律第一(《黃鶴樓》為半律體)。

以上就是詩聖這一生不同時期的代表作。

我們賞析個人作品,深入了解詩人背後的生活經歷、感情起伏以及寫作背景,才能真正與詩人的作品建立通感,進入詩人的意境與他對話,感受詩歌的美。

​杜甫的一生讓人沉重,所以我們稱他的作品風格「沉鬱頓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W_jpWwBvvf6VcSZRz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