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人來說, 「心理學」有時挺嚇人的。
因為只要願意,作為父母,你總能找到自己的「不合格」之處。
孩子哭了沒及時安慰,你是「情感忽視」;立刻安慰,你是「直升機父母」……世界上多的是些惡狠狠的概念,等著對新手爸媽張牙舞爪。
說好聽點,上代人可能忙於生計無暇「學習育兒」。但今天的情況似乎到了另一個極端:
我的童年如此不幸,所以我一定不會 PUA 孩子,我要給他很多稱讚,給他自由完美的童年。成年後,我想儘可能給他提供無限選擇。他想做什麼就去做,不喜歡了就換,讓他一定活得幸福快樂(不要像我這樣辛苦和局限)。
十年前,美國社會也出現了類似這樣一種育兒風格:
給孩子無時無刻的關注,提醒他們是「完美的、特別的」,「你沒有不擅長 XXX,你只是擅長用別的方式 XXX」,「你需要無時無刻保持快樂(因為這是我的願望)」。
豆瓣 9 分,去年最受歡迎的心理自助書
心理諮詢師、《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一書作者 Lori Gottlieb 發現,這些家庭養育出的子女,看上去有無可指摘的童年、家庭和社會地位,但這些年輕人卻走進心理諮詢室,抱怨自己焦慮、抑鬱、沒有方向:
「我爸媽……挺好的呀!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開心不起來。我看似有很多選擇,但我每投身於一種選擇,都覺得不如想像中完美,總是無法相信自己的決定」
2011 年,觀察到這一現象的 Lori 在《大西洋月刊》發表了一篇引起巨大轟動的文章,名為《 如何培養一個需要心理治療的孩子( How to Land Your Kid in Therapy)》。
她一針見血地指出:
痴迷於孩子的「幸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不幸。
我們這一輩人對無限選擇、自尊和幸福的迷戀,可能會養育一代「權力感強、自戀、物質主義、成年後無力面對挑戰」的年輕人。
這些新父母們不是做得不夠,恰好相反: 他們總是「恐懼自己做得太少」而做得太多。他們是 「過度養育(Over-parenting)」的父母。
Lori Gottlieb 和她的孩子
01
對幸福的痴迷,不利於發展出孩子的「真實自我」
臨床心理學家 Judith Locke 認為,過度養育有兩種特點:
1)過度協助(over-assisting)
家長出於好意,過度幫助孩子完成各種任務。然而,這可能會導致孩子難以發展基本技能。
雖然孩子可能會因為順利做完任務得到稱讚,但他們的「自我」建立在 「他人眼中的虛假自我」之上——同樣的因素,也可能讓孩子陷入心理危機。
2)超敏回應(extreme responsiveness)
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極其靈敏」,對孩子付出的愛、關心、愛護和讚揚的程度「超出真實情況」。
他們相信孩子所說的一切,過分保護孩子發展出高水平的自尊,告訴孩子他是多麼與眾不同,多麼有才華,以至於孩子們不習慣任何建設性的批評,或者高估自己在人群中的獨特性。 可是他們感覺到的,不是自己很好,而是自己比別人更好。
Lori 舉了兩個典型例子:
- 有孩子的家長會找班主任,請他 「不要用紅筆批改作業」 ——因為擔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或者看到心情不好。Lori 稱之為「家長以小孩自尊為藉口的自我陶醉」。
- 學校有一支少年足球隊,組織者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很優秀」而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獎項。比如,給表現不佳但有進步的孩子頒布「最佳進步獎」,給沒成績的孩子頒布「全勤獎」……總之, 每個人都值得稱讚,團隊氣氛很棒,沒有失敗者 。但實際上「所有孩子心裡都清楚誰是 MVP」。
《媽的多重宇宙》
有時,挫折不僅是必要的(我們從失敗中成長),而且是真實的(它更符合我們所處社會的規則)。
父母可能不願承認,害羞、沮喪、被排斥……這些對負面情緒的體驗,同樣屬於「成長的權利」。
如精神分析學家 Adam Phillips 說, 「苛求快樂」反而會破壞生活。生活中必然有苦有樂,如果我們試圖消除痛苦,以快樂來掩蓋痛苦或麻痹痛苦,或以轉移我們或他人的注意力來忘卻痛苦,我們就無法學會接納及調整它。
「攔住一切挫折」的可能後果是,孩子無法承受對自身的精確反饋。他們的自戀日益膨脹,以至於「完成某項工作後, 如果沒有得到表揚,就等於受到了批評」。
02
死於「社會面幸福」
很明顯,我爸媽也希望我過上幸福的生活。
當我繼續推進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對「什麼是幸福」事實上具備一套相當嚴苛的標準:
- 在北京有自己的房子 (出於一種認為「房子可以終結漂泊感」的迷思)
- 有收入比我高的結婚對象 (逢年過節倍兒體面那種)
- 孩子在公司里是「總監」 (對,不可以是小職員,也不可以是創始人。因為前者太卑微,後者太勞神。至於為什麼是總監,可能是拜國產職場劇所賜吧)
這樣,不管發生了什麼不幸,我都可以稱之為「社會面幸福了」。
後來我逐漸領悟, 「希望孩子一定要幸福」和「希望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沒什麼不同,只是父母基於自身願望的兩種不同投射。
《我的大叔》
家長可能的心理動機是:
1)把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為一談
「我哥哥小時候踢足球摔斷了腿,所以你絕不可以從事危險的運動,尤其是踢球」……某種層面上看,過度養育的出發點總是情有可原。
父母因為焦慮或恐懼,試圖規避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雜音」,填補自己的情緒黑洞,甚至無視親子邊界,剝奪他們發展完整人格的機會。
然而,真實地生活,意味著你也需要體驗失控、崩潰、不如意、不完美。我們並不需要殺死它們,只需要學會不讓自己被負面情緒所殺死。重要的是,分清你的情緒究竟是來源於當下,還是「過去所誘發的疊加反應」?
2)用「幻想紐帶(fantasy bond)」應對死亡焦慮
「幻想紐帶」是心理學者 Robert Firestone 提出的概念,它最初出現是為了應對人際痛苦和分離焦慮。在幻想紐帶中,父母通過想像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聯繫,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自己對孤獨、分離和死亡的恐懼——也就是最終的分離。
父母會感覺自己與孩子融為一體,珍惜被孩子需要的感覺,比如給成年的孩子洗襪子,每天給孩子打電話。但在現實中,他們甚至可能無法完全融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體會到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我的大叔》
03
「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
Philippa Perry 在《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一書中寫道:
不久前,一位懷孕的准媽媽問我, 如果給新手父母一個建議,那會是什麼?
我告訴她: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他都會以行動來提醒你,你在他那個年紀時所經歷的情緒。
對於「育兒」你真正需要學習的部分,是處理孩子在你身上引發的感覺,學習拋開童年在你身上留下的障礙(它阻礙了你真正的愛,你作為父母本能的溫情與接納,身體接觸,身體的存在感與理解力), 然後享受一些成年人應有的樂趣。
心理諮詢師 Philippa Perry
父母需要審視自己的創傷(經歷、信念、期望),努力治癒自己,而不是投射到孩子身上。當我們真正看到自己並學會自我同情時,我們就會獲得自由。
我願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最信奉的人生信條」作為今天文章的結尾: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如果你總覺得:
別讓我逮到任何不尊重我小孩的地方,不然你就可以看到我們這些「 從小被 PUA 的人」反抗 起來有多可怕!
害,醒醒,那只是我們步入中年的額頭爆出的遲發青春痘罷了。
延伸閱讀:如何做一個 60 分的父母
- 有一種母愛叫吞噬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黑鏡》的答案是:保護Ta
- 我該如何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心理諮詢師說
- 「月子之仇,終身難忘」:如何讓新手媽媽少點傷心?
PS:根據溫尼科特的觀點,想要養育一個可以良好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的孩子,你並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你只需要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媽媽」是養育者的代稱)。
作者: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Friends
上海簡單森林7月開放日火熱招募中!
夏日炎炎,來森林乘涼吧~
關注「簡單森林心理健康中心」服務號
回復【上海開放日】即可免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