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幾個月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與新冠肺炎的抗爭,我國的疫情的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在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在疫情防控的同時,對於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衰等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也不能鬆懈。
先天性心臟病和瓣膜病都屬於結構性心臟病。結構性心臟病是近年來心血管疾病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很多患者對於該疾病的認知、治療及預後並不了解。
一般,結構性心臟病是指因為先天因素或後天疾病導致的心臟解剖結構異常,而引發的病理生理進展惡化的一類疾病。主要分為類型包括:
1.先天性心臟病異常(兒童更多見)
2.瓣膜疾病(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等)
3.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
4.心肌梗塞後室間隔穿孔,室壁瘤等
其中,先天性心臟病異常和瓣膜性心臟病較常見。先天性心臟病是小兒患者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約占全部活產嬰兒0.6%~0.9%,我國每年新增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約在15-20萬左右。一般在幼兒期即得到治療,成人患者較少。
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的發病率約為2.5‰-3.2‰,每年需要進行瓣膜手術的患者達20多萬例。
為幫助廣大民眾正確認識結構性心臟病,幫助患者安全渡過防疫期,我們將於2020年4月9日晚19:30邀請到南京醫科大學主任醫師孔祥清教授分享話題「疫情期間瓣膜與先心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並就網友的常見問題給予解答。
大家可關注「健客新健康」微信公眾號收看直播
直播時間:
2020年4月9日(周四)19:30-20:30
直播簡介:
- 結構性心臟病的釋義、症狀、高危人群
- 結構性心臟病的診斷
- 結構性心臟病的治療
- 心衰的高危人群、治療
- 結構性心臟病的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