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a
編輯| 赤木瓶子
「最擠五一檔」終於收官,《人生路不熟》和《長空之王》分別以檔期內5.1億(累計票房5.5億)和4.7億領跑冠亞軍,出品方——韓寒的亭東影業,成為最大贏家。
燈塔研究院報告顯示,今年五一檔共有18部新片上映,電影總票房為15.19億元,影史排名第三;第1天票房3.1億,開局低於2018-2021年,隨後第2、第3天票房連續逆跌,檔期內連續四天票房在3億以上。文旅部測算,2023年「五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9.09%。旅遊大火使得五一檔票倉分布近似於春節檔返鄉潮,異地觀眾占比近四成,提升了4個百分點,重回15億量級。
檔期內影片有著較為不錯的口碑,內容類型多元化,代表著電影行業釋放出了較為強勁的復甦信號,同時連續逆跌,證明了行業的內生韌性、觀眾的觀影習慣仍在,為接下來的暑期檔打響了前哨戰第一槍。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五一旅遊爆火,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觀眾。從票房數據來看,2022年疫情導致影院關停忽略不計,5天15.19億的票房表現,低於2021年的16.74億,也低於2019年的4天15.27億。前四天觀影人次總計3255.38萬人,對比2021年的3875.71萬人,2019年的3509.36萬人也有所下滑。而從社交媒體熱度等方面來看,五一檔的聲量並沒有非常大,沒有真正破圈、達到全民熱議級討論度。總的來看,五一檔有喜有憂,前電影局長張宏森的發聲,更是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
亭東左右互博「去韓寒化」,《人生路不熟》逆襲《長空之王》
人民需要喜劇片,喜劇類型是每一個節假日的剛需。
這一點已經被反覆驗證過。去年《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作為2022年春節檔唯一的喜劇題材,以27億票房成為最大黑馬,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類型紅利,在片荒的中秋檔上映的《哥,你好》密鑰延期,影片能夠拿到5.47億票房,也和大眾迫切需要去影院「開懷大笑」的需求有關。
而在合家歡檔期,誰讓觀眾「笑不出來」,其票房成績就會「笑不出來」——被評為「晦氣、不好笑」的《四海》便是如此。後疫情時期,社會普遍情緒更傾向於輕喜劇、治癒類型,這也是今年兩部日漫大IP對決,《鈴芽之旅》力壓《灌籃高手》一籌的原因。而《人生路不熟》的逆襲,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上映之前,主旋律空戰題材《長空之王》從宣發力度到預售,都穩穩壓過其他影片,以破8000萬的成績成為五一檔近5年中的預售冠軍,貓眼想看人數也是獨自領跑,被視為檔期票冠種子選手,此前定檔再改檔,去年國慶王一博粉絲已經組織了一批聲勢浩大的包場,也增加了影片知名度。而在正式上映之後,《長空之王》的最終票房遜於預期,而《人生路不熟》則高於預期。這便是得益於後者的喜劇類型精準定位優勢。
易小星執導,喬杉、范丞丞、馬麗等主演的喜劇片《人生路不熟》,想看人數、預售來看,原本屬於第二梯隊。無論是從導演標籤,還是從主演陣容來看,都坐實了「純喜劇」定位,契合節日情緒,具有一定票房號召力。從走勢來看,排片占比從首日的10.7%提升到了次日的17.3%,單日票房從首日的3400萬元提升到了次日的近8000萬元,預期票房落點上調至10億+。
主流市場偏愛能夠帶來強情緒共振的作品,兩大情緒剛需一是「笑」 ,二是「哭」。越來越多電影開始嘗試喜劇元素的融合創新。——不過,「催淚」元素經過短視頻哭片套路營銷反覆洗禮,已經接近透支的危險邊緣。
從目標受眾來看,《人生路不熟》《長空之王》均以女性觀眾和四線城市觀眾為主,或存在著一定的重合度。有一種聲音認為,亭東罕見的同一檔期「左右互搏」或許是由於對賭業績壓力所致。從最終結果來看,是主出品方亭東影業、及其創始人韓寒笑到了最後。另外,兩部影片第二齣品方都是阿里系。
這兩部影片的差異化布局,也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韓寒與亭東影業的成長變化。《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的「公路三部曲」帶有強烈的「韓寒標籤」,包括小鎮青年、賽車手、金句等,分別獲得了6.28億、10.46億、17.28億票房,同時韓寒本人的導演能力短板也逐步暴露出來。在口碑崩盤、投資方賠慘的《四海》之後,韓寒減少了作為導演親自上陣的頻率,增加了隱身幕後的頻率。
他先後為《揚名立萬》《長空之王》擔任監製,兩者的導演分別是劉循子墨、劉曉世,後者拍攝過多部航母航空題材宣傳片。「知名監製+新人導演」的配置已經多次被市場驗證過,能夠控制成本,同時也帶來了更多資源。而押注五一檔比押注春節檔的競爭壓力、宣發費用也要小得多。
從投資動作來看,亭東影業除了投資《萬萬沒想到》《殺破狼·貪狼》《解憂雜貨店》《地球最後的夜晚》《陽光劫匪》等,近年來更與萬合天宜深度綁定,出品劉循子墨的《揚名立萬》,與出走的易小星合作。從多點分散布局的結果來看,獲得9.26億票房的黑馬《揚名立萬》讓亭東影業大賺一筆,直奔10億+的《人生路不熟》票房亦是超出預期。
而對標《壯志凌雲》、頂流王一博加盟的大片《長空之王》,更是亭東影業過往所稀缺的類型——主旋律動作片。失速尾旋、戰機飛彈發射等「視效大場面」能提升工業水平,博納榜樣在前,主旋律商業片是內容布局的多元化拓寬,標誌著這家年輕的電影公司製作能力逐步走向成熟,在新的領域試水、積累經驗,更有利於進一步「去韓寒化」,改善觀眾審美疲勞的問題,吸引更多增量市場,平衡內容單一化的風險。
亭東的「去韓寒化」多元化布局還在繼續。據悉亭東影業第一部青春愛情題材片,改編自小說《我和世界只差一個你》的《念念相忘》,今暫定暑期上映。另外,備案完成的《飛馳人生2》,今年立項的小鎮少年題材《人生皮囊》和科幻題材《駕駛一顆流星》,也在籌備當中。
前電影局長談「供給側改革」,五一檔何時才能躋身頭部?
縱觀整個檔期,數量雖多,而體量並不大。更多的新片淪為炮灰。「雙強」之外,青春文學IP改編電影《這麼多年》抖音話題播放量位居第一,以近2億票房,名列檔期第三,複製了光線一直以來在中小體量青春愛情片上的成功。《灌籃高手》《鈴芽之旅》《超級馬力歐兄弟大冒險》等「老片」衝進檔期票房榜前十,在五一再度強勢發酵了一波IP勢能。
另外TOP10幾部影片,除了節假日標配的低幼向《豬豬俠大電影》,《檢察風雲》《驚天救援》分別由香港導演麥兆輝、彭順執導,但演員配置上並不「港」,題材和陣容對觀眾都沒有很大的吸引力,票房落點在幾千萬量級,遠不如上述日漫IP老片,以及假期結束後上映的《銀河護衛隊3》。漫威雖然號召力下降,但餘威猶在,作為滾導三部曲收官之作,斬獲了豆瓣、貓淘三大平台「史上最高開分」,大機率會收穫開年以來的「漫威最好成績」。
剛剛提到了五一檔贏家,與之相對地,檔期內也有幾部影片慘敗。與《這麼多年》對打的《倒數說愛你》受到主演陳飛宇之前的口碑風波影響,加上被指抄襲,北影節CP營銷乏力,僅獲得了2000萬+票房。檔期內豆瓣評分高至7.5分、名列第一,由知名編劇張翼改執導筒的《長沙夜生活》是另一位失意者,當前其累計排片剛過千萬。
該片由瀟湘電影、中影、華夏電影等「國字隊」出品發行,而影片強烈的地域屬性、不明確的定位和片名,抬高了破圈門檻,儘管有著小花張婧儀、頂流張藝興出演,也無濟於事。——證明了人氣通常難以直接轉化為票房。
《長沙夜生活》導演編劇張冀發文稱:「排片可用慘澹形容,上映第一天只有1.8%。這也是我職業生涯到目前為止從未遇到的。老實講,我整個人都懵了。雖然在團隊小夥伴面前,我刻意保持鎮定,讓人覺得我不悲不喜,但其實內心是割裂的。」
另外,該片還引發了前電影局長張宏森發布兩千字長文,對電影「供給側改革問題」加以關注。表示問題的表像是「或者把大主題框架化,塞進許多原本就應該在劇本層面刪去的內容,讓金屬外殼越大越強;或者是利用已經學到或者可藉以援手的重工業,成為與外片打擂的重武器;或者是借用部分成熟的類型化手段,加之本土化、手工化的花活,試圖打造最簡易的流量奇觀;再或者站在道德主義制高點,直銷舶來的藝術電影外套,再蒙山一把本土的塵暴和沙礪,展現藝術電影的悲涼結局。」即「直取大題材,克隆造類型,土法創新態,人為造風情,大則強震懾,小則精算計」。
他認為,「頭部有了重工高科,尾部有了功利配置,而中間最大最重要的代表電影本質的那一部分,正在痛苦地丟失!」換言之,腰部影片正在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間。過去幾年積累的檔期內外冷熱不均等結構性問題逐步顯現,而這些,都是行業將要未來面臨的挑戰。
今年在經濟學家管清友與譚飛的對話中也提到了這一問題:「在國際上我們看到其實像北美的電影它也乏力了……第二個電影作為媒介,它確實存在老化的危機。」網劇、短視頻、社交媒體、遊戲,劇本殺,甚至ChatGPT都在分流觀眾。而如何釋放生產力,改革供給側的關鍵在於「給創作鬆綁,第二是創造寬鬆的市場環境」。
回到整個五一檔,外界聲量的薄弱,或許也與頭部公司、頭部項目的缺失有關。光線派出《這麼多年》,萬達派出《倒數說愛你》,都僅以中小體量影片試水。與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相比,五一檔體量小、沒有完全開發成熟,每一年都面臨著遊客分流的問題,其主題色彩也並不明確。頭部電影公司也往往並不會布局五一檔,而是把重點項目押注在三大檔期。等到有能夠打破票房天花板的大黑馬出現,才能夠為五一檔注入更多信心。
將目光投向全年,「復甦」是今年的必然主趨勢和關鍵詞,只是這個過程還需要一些時間,同時,也需要一些創新和準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