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發現一墓誌,墓主是日本人,還記載該國國名由來,引發熱議
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華夏文明在東亞、東南亞影響力極大,我們的鄰國朝鮮,國名就取自中國。《山海經》中有言:「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又將「朝鮮」之名賜予李氏王朝,並沿用至今。
對於日本,我國古代稱之為倭奴國,《漢書·地理志》記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後來才有相對文雅一些的扶桑、東瀛稱謂。我國文獻正式稱呼其名為「日本」,要等到公元七世紀以後了。隋朝時,日本聖德太子致信隋煬帝,以「日出處太子」自稱,「日本」就有太陽升起之地的意思。
而我們真正承認這一點,晚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在過去,學界認為唐代詩人張九齡《曲江集》中收錄的一篇玄宗寫給日本聖武天皇的國書,裡面第一句「敕日本國王,主明樂美御德……」應該是史料中最早出現「日本」二字,這一年是開元二十三年(735年)。
不過,2004年時,西北大學發現了一方墓誌,推翻了這一論斷。此碑名為《井真成墓誌》,它的墓主人是遣唐使井真成,這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現存的遣唐使墓誌,也是我國唯一一塊寫給日本人的墓誌。《井真成墓誌》上有一句銘文「公姓井,字真成。國號日本,才稱天縱。」
《井真成墓誌》鐫刻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比李隆基國書還早一年,它才是最早記錄該國國名的史料。此墓誌面呈正方形,各邊長39.5厘米,厚7厘米,墓蓋上書「贈尚衣奉御井公墓誌文並序」,以篆書刻成,字徑約5公分。碑文以楷書刻成,單字大小約2厘米,共12行、171個字。
井真成以判官身份跟隨第十波遣唐使來華,他仰慕中華文化,可惜旅途勞頓,到洛陽不久就病逝了,年僅36歲,唐廷對他禮遇甚重,贈與他賞衣局奉御一職。當這塊墓誌出土時,引發中日熱議,日本媒體還曾報道過。除了文獻價值,此墓誌書法價值也不容忽視。
《井真成墓誌》吸取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筆法,逆鋒起筆,筆畫瘦勁流暢,提按頓挫分明,但鋒芒較為內斂,有虞世南《演連珠》和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風采。轉折筆畫圓潤自然,頓筆形成不明顯的圭角。橫畫、豎畫起筆重壓,回鋒收尾。主筆向四周舒展外拓,捺腳較長,出鋒收筆。
此墓誌結字有「歐楷」之欹側剛健,楷中帶行,如「以」「秋」等字,結構較為工穩,無大開大合和明顯的重心搖擺,整體給人以書法精秀,氣韻肅穆莊嚴之感,哪怕與名家書寫的墓誌相比,也不遑多讓。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