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吃油,怎麼選出健康好油呢?為了家人健康,多花點心

2019-12-18     家庭醫生雜誌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油,但是很多人對吃油的門道卻知之甚少。加上市場上食用油琳琅滿目,大家更是為「如何選擇」而困惑了。

所以,今天小編想來和大家說一說食用油的一些相關知識。

吃油應該「花心」點

對健康而言,使用食用油時,種類多樣化要比長期單一化好,因為這樣可以攝入不同種類油的營養物質。下面就來介紹一下3種不同類型的油,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1、動物油脂 

俗稱葷油,比如豬、牛、羊、雞、鴨油等。用動物油炒出來的菜很香,口感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動物油多屬於飽和脂肪酸,含膽固醇,長時間使用,對心血管的危害較大。因此,不宜經常吃,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少吃或者不吃。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椰子油、棕櫚油雖來源於植物,但因其成分多屬飽和脂肪酸,所以也把它們歸到此類。

2、植物種子油 

植物種子植物油,也被稱之為素油,如花生油、玉米油、黃豆油、茶油、芝麻油、低芥酸菜子油、葵花子油、亞麻子油、橄欖油等等,多屬於多不飽和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

從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角度來看,要想吃出健康,應多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高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

3、深海魚油 

因化學結構特殊,屬於ω-3脂肪酸,對人體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深海魚油對小兒生長發育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均有利。

油壺長時間不清洗,易殘留致癌物質

家裡人多的,一般都會選擇買一大桶油,逐次倒進小油壺裡,慢慢用。

只是,有個細節不知大家可否留意過:你家的小油壺,有多久沒洗過了?

細心的人會發現,油壺用久了,壺蓋、壺壁上沾附的油漬會有哈喇味。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食用油在陽光、空氣、水分等作用下,會分解為甘油二酯、甘油一酯等脂肪酸,此過程稱為油脂的酸敗。

油一旦酸敗,可能顏色變深、出現哈喇味、味道有點苦澀、炒菜時油煙變多,不僅營養遭到破壞,還會對人體有害。

長期食用,輕則會引起嘔吐、腹瀉、腹痛;嚴重時,油脂酸敗產生的有害物質被消化道吸收,慢慢漂移至肝臟及其他器官,還會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癌風險。

那麼多久清洗一次油壺比較好?

建議:每月至少清洗一次油壺。每次加換新油時,最好也清洗一下,以免新舊油混合,使油的氧化和酸敗過程加快。

下面給大家給推薦兩個洗油壺小妙招——

1.普通油垢

工具:淘米水+白醋+刷子

方法:先將淘米水倒入油壺,蓋緊蓋子,使勁搖晃3~5分鐘;待大部分油垢鬆動後,倒掉淘米水,再倒進白醋,用刷子清洗。重複兩次,再用清水沖凈即可。

2.頑固油垢

工具:小蘇打

方法:將小蘇打倒入油壺,溫水沖開,浸泡幾分鐘,油漬便會慢慢開始滑落,之後用清水沖凈。

小提示:食用油開封后,宜3個月吃完

大桶油短時間內吃不完,一旦開封,能放多久呢?

一般認為,食用油開封3個月,是安全用油的臨界點。要知道,開封3個月還沒有吃完的油,會氧化變質,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和自由基,威脅人體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rKDGm8BMH2_cNUgt2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