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史最怪誕的三件作品,如今都是國寶,能研究透的人不多(下)

2023-08-04     書法網

原標題:書法史最怪誕的三件作品,如今都是國寶,能研究透的人不多(下)

書法史最怪誕的三件作品,如今都是國寶,能研究透的人不多(下)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書法史上「三大怪誕之作」之一《夏承碑》。今天,我們繼續介紹另外兩件:《天發神讖碑》和《爨寶子碑》。

《天發神讖碑》

《天發神讖碑》立於東吳天璽元年(276年),末帝孫皓在位期間昏庸殘暴,致使臣民離心離德,為了安穩時局,他便製造天降神讖文的祥瑞。相傳此碑為皇象所書,完成後一直保存在南京天禧寺,清嘉慶十年(1805年)毀於大火,而宋拓本成了目前可見最早也是最還原的遺蹟,現存北京故宮。

康有為稱讚此碑:「奇偉驚世,筆力偉健冠古今」;楊守敬認為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如果說《夏承碑》影響了清代隸書的發展,那麼《天發神讖碑》塑造了清代篆書的樣式。此碑以小篆筆法為主,加入古篆的方折用筆,時人評價「起筆似虎牙狀」。

起筆凝絕,收筆則方切方收,豎畫「釘頭鼠尾」,入紙後頓筆,再以中鋒下行,收筆作懸針順勢出鋒或平頭收筆。此碑豎畫用橫起法,而橫畫用豎起法,這是它「怪」之所在。筆畫內擫、外拓處理都有。以方筆取勢,整體稜角分明、頓挫有力,裝飾感強烈。

學界認為,《天發神讖碑》取法於《祀三公山碑》,不論是方折用筆,還是筆畫多外拓都是很好的例證。此碑最引人驚嘆的地方在於直畫垂筆用懸針(也稱「倒薤」),如一把把利刃,冷冽森然。阮元認為《天發神讖碑》與北碑楷書相通,並影響到了唐人:「其字體乃合篆、隸而取方折之勢,疑即八分書也……北碑碑額往往有酷似此者,魏、齊諸碑出於漢、魏、三國。隋唐以後,歐、褚諸體實魏、齊之苗裔,而《神讖》之體亦開其先。」清代碑學一派幾乎都學過此碑筆法。

書法史上有「二爨」一說,指的是《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它們被稱為「魏碑之源」「北碑開山之作」,尤以《爨寶子碑》奇特詭譎。此碑立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於雲南曲靖,現存於曲靖市第一中學「爨碑亭」內,全碑高1.9米、寬71厘米,共13行、400餘字。

《爨寶子碑》

該碑字體介於隸、楷書之間,康有為稱其:「樸厚古茂、奇姿百出」。《爨寶子碑》起筆逆入平出,用隸書筆法,而收筆回鋒用楷法;撇捺有上挑收鋒的隸書處理,也有捺腳頓筆尖出的楷法處理。獨具特色的筆畫,如橫畫首末兩端上翹,呈現方勢,點畫則呈三角形,形成凌空而飛又重如墜石的輕重對比。

眾多碑刻作品中,《爨寶子碑》動勢最強,翼奮尾翹、三角點的書寫方式,使得全碑怪奇洒脫。以上三碑各有各的「怪誕」之處,它們歷經千年,通過了歷代書家的「考核」,每一件都屬於極品中的極品。

大家對它們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bb5a7e563b852111953dbef0575451.html